当前位置:

专题

>

过敏

>

宝宝容易过敏的原因

宝宝容易过敏的原因

  过敏,有机体对某些药物或外界刺激的感受性不正常地增高的现象,药物过敏。过敏简单地说就是对某种物质过度敏感。当你吃下、摸到或吸入某种物质的时候,身体会产生过度的反应;导致这种反应的物质就是所谓的“过敏原”。本文主要阐述宝宝容易过敏的原因。希望能对患者有所帮助。

  1.生活环境的改变

  工业化的城市,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汽车尾气也是污染的元凶,氮化物、二氧化硫等化学物质和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等污染物充斥于大气之中。被污染的空气时刻刺激着宝宝的呼吸器官。长此以往,容易引起宝宝呼吸道的抵抗力降低。不仅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而且也使呼吸道过敏的风险增加。甚至是呆在家中,宝宝都很容易被过敏缠上!越干净的家庭环境,宝宝过敏发生几率就越高。因为长期处于过于卫生的环境,宝宝的身体得不到接触细菌的机会,免疫能力得不到训练,体质就会越来越敏感。家中经常使用消毒水、空气清新剂都会增加宝宝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2.家庭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史,宝宝发生过敏的几率是60-80%,即使只有父母一方有过敏史,宝宝的过敏几率也有20-40%。大量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没有过敏家族史的宝宝,过敏风险相对较低(我们称这些宝宝为低过敏风险儿),但过敏几率也会高达1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低过敏风险儿的基数最大,一半的过敏婴幼儿来自父母没有过敏史的家庭。也就是说,所有的婴幼儿都应该预防过敏,而不仅仅是有过敏家族史的婴幼儿。

  3.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宝宝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免疫保护的方向,一个是容易引起过敏的方向。成熟的免疫系统,这两个方向是平衡的。而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平衡,天生容易往引起过敏的方向倾斜,一旦受到牛奶、鸡蛋等大分子异性食物蛋白的刺激就容易出现过敏。

  4.肠道屏障功能不完善

  婴儿期肠道发育不成熟,肠粘膜是婴儿抵御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天然屏障,成熟的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就像没有任何缝隙的“墙壁”,但小婴儿肠粘膜上皮细胞排列不紧密,存在间隙,一些食物颗粒如牛奶蛋白分子很容易通过这一屏障,从肠腔进入血液,从而导致过敏。

过敏在线咨询

更多

脸上花粉过敏怎样治疗

脸上花粉过敏需要遵医嘱口服抗过敏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使用扑尔敏或者是氯雷他定,然后再通过局部用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缓解皮肤瘙痒的情况,如果有红肿疼痛的现象,可以采取冷敷等方法来进行缓解。而且在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远离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植物花粉,在花粉比较多的季节,出门时最好能够戴上口罩,能够预防过敏的发生。

1个回答

宝宝突发过敏

导致过敏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果宝宝突然发生过敏情况,可能是因为近期接触了以前没接触过的东西或者食物引起的。比如加有舔加剂的零食或者海鲜产品;另外就是接触到某些药物,比如蛋白类药物或者抗生素;然后有的气味以及衣服的色料也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发生。最后建议为了找到是哪一种原因导致的,应该就医做一个过敏原的检测,预防后面的过敏反应。

1个回答

宝宝桃子过敏

宝宝吃桃子过敏还是可以出现的,每个宝宝的体质是不一样的,如果宝宝是过敏性体质,吃桃子可能出现过敏的症状,例如会出现皮疹或者是拉肚子等症状,采取对症处理的方法。如果皮疹痒,可以抹炉甘石洗剂或者是芦荟胶。如果出现拉肚子等,可以口服妈咪爱和思密达。如果严重可以口服维生素C,钙片或者是西替利嗪口服液,同时让宝宝多喝水。

1个回答

宝宝吃鸡蛋黄过敏

婴儿吃鸡蛋黄过敏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疹,表现为红斑或者是红肿有些身上会起成片的红点。有的宝宝还会有腹泻的症状。甚至还有的宝宝表现为嘴角发红。在停止添加蛋黄之后部分宝宝的过敏现象会有所缓解。但是过敏严重的宝宝很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这样就会有生命危险。此时必须立即带宝宝到医院治疗。早点给予抗过敏的处理。并且下次一定要避免再次使用鸡蛋黄。

1个回答

宝宝螨虫过敏的症状

螨虫如果经呼吸道进入宝宝体内,就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如果宝宝被螨虫叮咬皮肤,会出现皮疹,可以是红色丘疹、丘疱疹、水疱、丘疹性荨麻疹样损害。有时中央可以看到螨虫叮咬过的瘀点,比较痒,尤其是夜间更明显,可以用硫磺皂清洗局部皮肤或炉甘石洗剂涂抹局部。平时要经常开窗通风,室内保持清洁干燥,勤晒被褥。

1个回答

脸部皮肤老是过敏怎么办

面部皮肤总是过敏这种情况,建议到医院做一个过敏原的检查,来确定是哪种原因过敏造成的,从根本上加以治疗过敏的体质,一般情况在饮食上应该特别的注意,避免吃一些容易过敏的食物,比如一些海鲜类的食品。一些辛辣刺激的食品,热量高的食品,而且应该避免吃一些刺激性的食品,比如就烟饮料之类的食物,如果出现了过敏的情况,建议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合理的对症用药。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