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潜伏梅毒

>

潜伏期梅毒的症状

潜伏期梅毒的症状

  专家特别要指出的是,一旦发生了不洁性行为,即使采用了安全措施,仍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如果出现生殖器长水疱、尿道口流脓、生殖器疼痛或长异物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治疗。除艾滋病外,各大性病都是早期容易治疗,拖得越久,治疗就越麻烦。

  梅毒的潜伏期通常分3期:

  1、一期梅毒.即硬下疳,潜伏期2-4周,外生殖器部位发生暗红色硬肿块、浅溃疡,有软骨样硬度,周围淋巴结肿大.

  2、二期梅毒.在一期梅毒1-2个月之后,全身皮肤、粘膜发生对称泛发皮疹、斑疹、丘疹、脓疱疹等.粘膜可发生粘膜斑、扁平湿疣,传染性强.

  3、三期梅毒.发生在感染后2-3年乃至10年,皮肤为树胶样肿,还可涉及骨、关节、心、血管,表现为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和主动脉瘤等,侵及神经为脊髓痨,全身麻痹(麻痹性痴呆).

  潜伏期梅毒的症状

  人体感染梅毒后,一般有2-4周的潜伏期。梅毒螺旋体从机体破损处进入人体,先侵入皮肤淋巴间隙,数小时内进入附近的淋巴结,再经2-3日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大约在3周潜伏期后,才在梅毒螺旋体侵入处产生梅毒初期损害,称为硬下疳。

  男性梅毒好发部位为阴茎冠状沟、阴茎、包皮、大小阴唇及医务人员手指等处,初期为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1-2周后隆起成指甲大小的硬结,表面可破溃糜烂,有渗出液,破溃组织中及浆液内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硬下疳不疼不痒,也无压痛。腹股沟淋巴结可肿大,但不痛也不溃烂。早期血清反应尚为阴性,时间较长(硬下疳发生2-3周后),血清才转为阳性。一期病程约为5-7周,由于局部免疫反应的关系,硬下疳可不治自愈。

  认识潜伏梅毒(隐性梅毒)

  未得到治疗的二期梅毒,其症状体征往往能自然消退而进入无症状期,称为潜伏期.如得不到治疗,患者可复发,一般多在二年内复发.二年以内的患者称为早期潜伏梅毒.二年以上患者称为晚期潜伏梅毒.晚期潜伏梅毒极少复发,但孕妇仍可胎传.潜伏梅毒除血清反应阳性外,无任何症状。

  潜伏梅毒虽无症状,但螺旋体继续潜伏在体内重要器官,数年乃至数十年后会出现三期梅毒,如眼、鼻损害、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精神失常等,甚至死亡.

  特别提醒:即使治疗后血清血检查已转阴性,仍然要坚持复查2—3年,这不仅是考虑检查中偶有失误、复发、重新感染,而且要知道梅毒是一个对家族、社会危害较大的慢性疾病,足够的重视才能有利于控制和消灭此病的蔓延。另外,配偶或性伴侣也要进行正规的检查。

潜伏梅毒在线咨询

更多

潜伏梅毒可以治愈吗?

潜伏梅毒只要及早的救治,忍耐用药,大多数是可以自愈的。梅毒它是一种性病最主要的散播途径,是通过不洁的性生活而感染的。在没自由之前不要再次发生性关系,以免传染给别人。要及早的救治这种疾病,在晚期的时候容易再次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比较难救治。特别注意平时也要注意多喝水,注意生活的规律性,锻炼身体。

1个回答

晚期潜伏梅毒还会感染吗?

晚期梅毒一般来说是具有于神经系统或者是其他组织细胞器官,除了皮肤里面所导致的危害性是比较重的,对于患者个人的身体是伤损非常大,但是导致感染性反而相对减少一些,梅毒血清学滴度rpr试验会低一些。一般来说就是决定长效青霉素,配合糖皮质激素。平时要注意个人生活习惯,饮食要健康。

1个回答

啥是潜伏梅毒?

潜伏梅毒是由于母亲传染了梅毒以后,没经过正规的缓解,但是她也没拥有明显的临床诊断症状,然而梅毒血清一直拥有着阳性。由此会传染给新生儿。于是孩子就会传染这个梅毒,在两岁以前称为早期先天梅毒,在两岁以后称为晚期先天梅毒。建议患者应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缓解。在缓解的同时,为防止病情恶化,患者应在日常生活讲究护理。

1个回答

晚期潜伏梅毒能治愈吗?

你好,目前所说的情况是高危性生活碰触和忧心传染病的再次发生,只好说站在临床诊断的角度有这个可能性救治决定的方式有以下几个,第一个就是决定长效青霉素第二个方面就是调整免疫力的药物,一般到了晚期很难完全根治,因为引来联盟器官危害的可能性比较重。

2个回答

潜伏梅毒潜伏期多久?

梅毒的潜伏期平均在三个月左右,最长是一年。主要是苍白螺旋体传染导致的性传播疾病,可以通过性碰触散播,血液散播或者胎盘散播。如果抽血化验,一旦诊断之后,要及时的治疗一年,耽误病情,导致全身系统的炎症。可以决定苄星青霉素治疗,如果青霉素过敏,也可以考虑强力霉素或者盐酸米诺环素。

2个回答

潜伏梅毒请问可以缓解吗?

潜伏梅毒只要及早的救治,忍耐用药,大多数是可以自愈的。梅毒它是一种性病最主要的散播途径,是通过不洁的性生活而感染的。在没自由之前不要再次发生性关系,以免传染给别人。要及早的救治这种疾病,在晚期的时候容易再次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比较难救治。要保持个人的卫生。

2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