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先天性梅毒

>

患有先天性梅毒应该如何是好

患有先天性梅毒应该如何是好

  患有先天性梅毒应该如何是好?先天性梅毒疾病作为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疾病,正在严重伤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的话,患者就会受到更为严重的伤害,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先天性梅毒的方法正在逐渐变多,冷冻治疗、微波治疗、西药治疗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下面小编就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详细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冷冻治疗先天性梅毒

  利用-196℃低温的液体氮,采用压冻法医治先天性梅毒,促进疣组织坏死脱落,本法适用于数量少,面积小的先天性梅毒,可行1-2次医治,间隔时间为一周,这种办法一般能够清除疣体,容易反复发作。

  微波治疗先天性梅毒

  采用微波手术医治机,局麻,将杆状辐射探头尖端插入先天性梅毒直达疣体基底,当看到疣体变小、颜色变暗、由软变硬时,则热辐射凝固完成,即可抽出探头。凝固的病灶能够用镊子挟除。为防止反复发作,可对残存的基底部重复凝固一次。

  西药治疗先天性梅毒

  对早期先天性梅毒(确诊或怀疑病例),建议给予水溶性青霉素G,每次50000u/kg,每12小时静注1次,生后7日内连续使用,然后增加至每次50000u/kg,每8小时静注1次,再用3日,总疗程为10日。如果不能作静注治疗先天性梅毒,可给予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次50000u/kg,每日1次,总疗程为10日。但是肌注不能达到足够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药物浓度,产生疼痛和肌注困难(因为肌肉量少),并可引起无菌性脓肿和/或普鲁卡因毒性。

  对于脑脊液检查正常,没有其他疾病的活动性体征(如长骨X线检查阴性,全血细胞计数正常),在宫内接受或未接受标准青霉素治疗先天性梅毒的婴儿,可给予单剂苄星青霉素G50000u/kg肌注,或在随访期间内分次肌注。对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的母亲,许多专家更愿意采用10日全程治疗。如果先天性梅毒患儿还没有发生严重的损害,预后通常良好。对母亲和其他感染家属也应进行治疗。

  以上的文章就是关于“患有先天性梅毒应该如何是好”的详细讲解,相信看过的患者会有所了解了,先天性梅毒的出现对于患者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及时的治疗,患者才能康复,希望上述的文章可以帮到大家。

相关阅读:
快速有效治愈先天性梅毒的方法是哪种

先天性梅毒在线咨询

更多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比128能治吗

是可以知的,一般可以动用许多抗生素类的药物实施纾解症状,平时必须让孩子始终保持平和的情绪,避免出现过度哭啼的情况,另外,孩子的梅毒可能会是由于母婴散播致使的,也就是说,母亲也可能会含有梅毒,所以母亲要及时的检查一下,并且作出对症的救治方才能有效的以防梅毒的散播。需要声明注意禁食生冷辛辣,的食物,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

1个回答

妈妈患有梅毒宝宝会得先天性梅毒吗

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体内的梅毒病毒会通过胎盘踏入到胎儿体内,也会使胎儿受到感染,但是这种几率并不是100%的,如果你是在怀上前就患梅毒,而且已经理解过正规的抗梅毒救治,那么传染的几率就会比较小,如果是在怀上期间传染的梅毒,宝宝患先天性梅毒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特别注意依照你的情况来看,不要在孩子面前吸烟,大人要忌烟酒,忌辛辣。

1个回答

先天性梅毒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据你叙述很可能是宝宝的妈妈已经有梅毒了从而感染宝宝。首先,传染源是梅毒患者和潜伏梅毒孕妇。其次信号传输路径,胎盘途径是先天性梅毒的主要散播途径。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危害胎儿,因为早孕4个月后绒毛膜细胞滋养层膨胀。近年来,电镜体现梅毒螺旋体可在早孕早期、中期和晚期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必须强调声明让孩子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乐观态度,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

1个回答

孩子患有先天性梅毒,能治好吗?

您如果有是梅毒携带者的话,是非常可能会传染给宝宝的,建议您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复诊,一般按照正规救治是可以治好的,同时家长要作好有关的护理培训,先天性梅毒发觉救治后就应当立即救治,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也可以增加对宝宝的身体伤害。特别注意让孩子少食多餐,让孩子有个正确的作息时间,不要剧烈运动。

1个回答

会得先天性梅毒吗

传染源是梅毒患者和潜伏梅毒孕妇。梅毒螺旋体可以通过完整的皮肤或粘膜踏入体内。早期梅毒皮肤和粘膜伤损的分泌物所含大量病原体,具备高度传染性。随着疾病的扩张,传染性变得越来越小。通过直接或间接碰触传染的情况相对较少。胎盘途径是先天性梅毒的主要散播途径。其它途径散播几率较小。需求注意建议你要放松心情,避免要让孩子感冒,让孩子注意保暖。

1个回答

宝宝先天性梅毒

青霉素是治疗梅毒最有效的药物,对无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临床诊断治愈率近100%,建议将患儿送去医院实施确诊用药。患病期间,要将患儿放于隔绝单间,始终保持患儿衣物、被褥的清洁。所用母乳喂养用具经用含氯消毒剂侵泡后煮开灭菌。并且要注意患儿体温、反映等情况,除了注意保温。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