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鼻疾病

>

慢性鼻炎的食疗方有哪些

慢性鼻炎的食疗方有哪些

  慢性鼻炎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由于发病位置的特殊,所以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只能靠患者本身自我预防和护理,大家都知道食疗对于任何疾病来说都是不错的治疗方法,对于慢性鼻炎也依然不例外,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慢性鼻炎的食疗方有哪些。

  慢性鼻炎的食疗方有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详细参考:

  川芎猪脑汤:

  【配方】猪脑2副,川芎15克,辛夷花10克。

  【用法】猪脑洗净,剔去筋膜,将川芎,辛夷花煎水取汁,入猪脑和盐、胡椒,炖熟,分二次吃。

  【功效】行气活血,补脑通窍。

  【主治】气滞血瘀之慢性鼻炎。

  橘红酒:

  【配方】白酒500克,橘红30克。

  【用祛】橘红浸入白酒中,封固1个月。每晚睡前服一小盅(约20毫升)。

  【功效】行气活络通窍。

  【主治】气滞血瘀之慢性鼻炎。

  桃仁粥:

  【配方】桃仁10克,当归6克,粳米50克。

  【用法】桃仁去皮尖研碎,当归煎水取汁,与粳米一起如常法煮粥,一次食。

  【功效】活血化瘀,养胃利窍。

  【主治】气滞血瘀之慢性鼻炎。

  枣泥豆包:

  【配方】大枣(去核)250克,白扁豆1000克,面粉1000克。

  【用法】扁豆水煮,至软时加入去核之大枣再煮,至水将尽豆能捣碎时离火,趁热将扁豆、大枣作成泥状,作陷;面粉和好发酵,发好后加适量苏打或碱揉匀,擀皮,包进扁豆枣泥,做成豆色(大小不拘)蒸熟,作主食。

  【功效】健脾利湿,养胃利窍。

  【主治】肺脾气虚之慢性鼻炎。

  黄芪鸡:

  【配方】生黄芪120克,母鸡1只(约750~1000克),芫荽20克,佐料适量。

  【用法】母鸡会毛,净膛,将黄芪纳入鸡腹中缝合,放锅中,锅中加水井葱、姜等佐料,放火上炖,将熟时放入芫荽,做正餐主菜食之。

  【功效】益气健身,因表通窍。

  【主治】肺脾气虚之慢性鼻炎。

  可用中草药预防,受凉后,可及早服用生姜红糖水以驱除"寒邪"。感冒流行期间可服用荆芥、防风、板蓝根、生甘草等配成的中药,以减少发病机会。在秋冬寒冷季节或感冒流行期间,外出须带口罩,避免公众集会,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对发病者作好隔离工作。对污染的室内,可以白醋熏蒸空气消毒。

  【健康详解】慢性鼻炎的食疗方有哪些?以上就是鼻科专家为大家介绍的详细内容,希望患者及时应用,早日康复。

鼻疾病在线咨询

更多

患了鼻疽周身不适怎么办呢

您好,根据您所说的分析,4天前可能是上呼吸道的感染,输液后可能是有所缓解,但对于胃肠的疾病没有多大的帮助。建议到医院检查一下,关键是胃肠这一块的,看看是不是什么胃肠炎,因为消化不良的话,可引起能量供应不足,可有全身不适,乏力的感觉。

1个回答

患鼻疽不规则热怎样治疗

不规则热的治疗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和疾病来制定治疗方案,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及时使用抗细菌类药物来治疗;如果是免疫系统疾病时,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肿瘤疾病引起的不规则热需要切除肿瘤病灶或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不规则热是发热的一种热型,如果体温>38.5度,可予物理降温及退热药对症处理,但关键是要找到引起发热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个回答

鼻子出血后头疼怎么办

考虑鼻炎膜炎症是考虑上火引起鼻粘膜炎症以后毛细血管破裂引发了出血。至于血液的问题输了去医院检查一下,如果没事的话就不用担心了。你头疼考虑有可能是病毒感染,这种情况下,与鼻出血关联很大,建议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

1个回答

孩子流清鼻涕打喷嚏怎么治疗

这可能是病毒性感冒引起的症状。感冒是儿童中的一种常见疾病,特别是对于相对虚弱的儿童。温度的变化很容易导致感冒。儿童感冒后会出现食欲不振、流鼻涕、打喷嚏和低烧等症状。感冒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果症状不严重,就不需要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应该让儿童自己产生的抗体尽可能恢复。感冒后,让孩子好好休息,多喝水。

1个回答

忽然就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这段时间不要食用容易上火的食物,饮食清淡一点,如果突然间出现流鼻血的情况,主要考虑是鼻腔黏膜比较干燥,或者鼻腔黏膜血管比较表浅引起的鼻腔黏膜血管破裂出血。若偶尔一次出现出血的情况,一般不需要处理。但是如果反复出现鼻腔出血,需要到医院检查鼻腔,看是否存在比较表浅的露出鼻腔黏膜表面的血管,或者引起鼻腔出血的肿物。

1个回答

鼻尖黑头明显怎么办

鼻子上黑头的出现主要与油脂分泌旺盛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做好皮肤清洁工作。每天早晚洗脸,尤其是鼻子。这将有助于消除黑头并防止它们再次出现。我们必须坚持清洁以保持良好的状态。黑头是非常顽固的东西,需要在医院进行积极的抗炎治疗。平时的饮食习惯也需要注意。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