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避孕

>

宫内节育环的注意事项

宫内节育环的注意事项

  “环”因为其体积小,又被安置在阴道深处,不易脱出,而且同房时无明显异物感,对性生活影响不大,又能起到很好的避孕作用,而被大多数人喜欢着。下面是关于放置节育环的注意事项以及带环后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的介绍:

  1、放环后的注意事项

  放环后休息两天,一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两周内禁盆浴和性交。

  放环的最初几天内可有少量阴道流血或轻微腰酸腹胀,数日内多自然消失,不需处理。若出血多且有腹痛,应查明原因后处理。

  放环后应在下一次月经后复查,作盆腔透视,也可用B超检查。3个月后再查一次,以后每年复查一次。

  2、带环后的副作用或并发症

  (1)出血

  目前认为节育环使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增高是出血的主要原因,用6-氨基乙酸可减少出血。少量不规则阴道流血多无须治疗;流血量多者,可予药物止血。经治疗无效者,可将环取出,出血日久者,需抗感染处理。

  (2)腰酸、腹坠

  可能因节育环过大或位置偏低,引起宫缩造成。可先试用解痉药,如无效,可另选换新环。

  (3)感染

  少数可因消毒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引起上行性感染。发生后,首先应取环,再作相应的处理。

  (4)节育器嵌顿

  个别发育器可嵌入子宫肌壁间。较浅者,仍可用取环钩拉出;嵌入较深者,须先扩张宫颈至6~7号,再将环带至宫颈口,用两把止血钳将环丝拉直剪断后抽出。

  操作应缓慢轻柔。必要时可在B超指引下钩取,以减少操作的盲目性。环嵌入很深,甚至已穿出宫壁达盆腔者,宜剖腹或经腹腔镜取出。

  (5)节育器脱落

  多发生于带环第一年内,尤其是前3个月月经其间脱落。节育器的自然脱落,与环的过大、过小、未放到宫腔底部、制作材料质量差、支撑力不够、受术者宫口松、劳动强度过大或月经过多等有关。

  求医网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关于节育环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副作用和并发症的介绍,希望能够引起您和您家人的重视。

  【参考文献:《知情避孕与优生知识问答》《避孕方法咨询技能指南》】

避孕在线咨询

更多

带避孕套能感染梅毒吗

避孕套也有可能感染梅毒。首先,梅毒对身体极具破坏性,虽然避孕套有一定的预防能力,但效果不是100%。如果使用的方法不正确,也是非常危险的。性交前避孕套必须戴在勃起的阴茎上,射精后阴茎变弱前用手抓住避孕套口的边缘,这样阴茎和避孕套就可以一起从阴道中出来。生活中避孕套使用失败率也相对较高,特别是对于一些质量差的避孕套,需要特别注意。此外,避孕套保护范围有限。

1个回答

什么避孕措施安全

可以选择的避孕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安全期避孕、体外排精、避孕套避孕、避孕环避孕、短效口服避孕药避孕、长效避孕药避孕、事后避孕药避孕等多种。其中选择比较多的是避孕套避孕、避孕环避孕、以及短效口服避孕药,与其他避孕方式相比,这几种方式成功率相对高,不良反应也相对小些。避孕套避孕成功率在80%以上,有时会由于使用不当造成避孕失败。避孕环避孕成功率在99%以上,但有时会有腰酸、腹痛、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但这些不良反应大多几个月以后就会消失。短效口服避孕药避孕,避孕效果也在99%以上,但个别人会有乳腺增生等不良反应。

1个回答

吃了避孕药月经紊乱怎么办

多数避孕药是一种孕激素类药物,会引起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出现月经紊乱的情况。出现月经紊乱后要停止使用避孕药,改用其他方式避孕,一般使用避孕药时间较短的可以在停药后1-3个月内自行恢复正常。还有一部分女性难以恢复正常,需要进行激素水平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再行进一步治疗,如黄体酮、复方炔诺酮等,也可以使用针灸、口服中药进行调理治疗。

1个回答

安全期没避孕怎么办

安全期同房的话,如果没有做避孕措施的话,怀孕的几率也是比较低的,毕竟在安全期女性排卵的几率也比较小,所以如果没有做避孕措施的话,可以自己留意观察一下,实在担心的话建议可以服用事后避孕药。安全期一般是指女性,月经前后一周左右的时间,这时间并不是排卵期,所以怀孕的几率很小。但为了自身安全考虑在同房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避孕套来进行避孕。

1个回答

吃了避孕药做了怎么办

女性服用避孕药是会影响内分泌的,大多数妇女月经会按时来潮,也有一部分妇女月经提前或延迟。如果月经延迟一周,应该做尿妊娠试验,以明确是否避孕失败。对于月经时间需要先观察三个周期看看,如果要是没有改善,那就要到医院检查一下,再根据情况来调理。避孕药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导致月经周期改变,不过一般在3个周期左右会恢复正常。

1个回答

吃了避孕药怎么办

怀孕以后又吃了避孕药,如果有生育需求,可以到正规的医院做一些检查,确保宝宝一切健康的情况下继续怀孕,同时也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太过于紧张,还要保持饮食和睡眠都有一定的规律。日常生活中应该多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更不要过度的劳累,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尽量不要吃一些生冷刺激油腻的食物,适当的进行活动,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力,也要注意保暖。

1个回答

相关疾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