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鼻咽癌

>

鼻咽癌的日常饮食不容忽视

鼻咽癌的日常饮食不容忽视

  鼻咽位置隐蔽,出现疾病后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人们应当提高警惕,重视早期临床症状,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造成鼻咽癌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饮食不当、长期不锻炼造成免疫力下降等。鼻咽癌患者应以通窍解毒,除痰散结为主,出血时可加用止血食品等。

  鼻咽癌的食疗方:

  百合银耳羹:鲜百合100克,银耳20克,冰糖30克。将银耳用温水浸泡1小时。然后和百合一起入锅,加水适量,文火煮至汤汁变粘时,加入冰糖融化后,即可服食。

  胡萝卜银耳羹:胡萝卜50克,银耳20克,冰糖25克,将胡萝卜洗干净,削皮切片。将银耳用温水浸泡1小时,洗干净,切去根蒂,然后将银耳、胡萝卜放入砂锅,加水适量,用文火煮沸后加入冰糖,直至汤稠粘即可服用。

  蚌肉炖辰砂:生蚌连壳500克(洗干净,捣碎取肉),辰砂2克,开水1碗。同放入瓷盅炖5小时。吃肉饮汤。每日1次。连服15日为1疗程。

  鱼脑石绿豆粥:鱼脑石25克,绿豆50克,赤小豆50克,将鱼脑石捶碎研极细末,和绿豆、赤小豆同煮粥服食。每日1次。

  鼻咽癌饮食有哪些原则:

  1、鼻咽癌患者要想康复的比较快的话,就不要吃高碘食物如:螃蟹、虾、无鳞鱼、海带等,包括加碘食品和加碘盐,肿块会破溃。

  2、鼻咽癌患者还不要吃壮阳的食物,像羊肉、狗肉、鹅肉、鸽子、麻雀等食物就要禁止吃。

  3、鼻咽癌患者不要吃辛辣,辛辣发物,极易造成血热妄行。有些癌病人的病情总是控制不住,因此,做菜时也不能放这些调料,比如:辣椒、姜、胡椒、生葱、生蒜等。

  4、鼻咽癌患者不要喝酒,任何浓度的酒都会造成血热。西医也认为酒精可以促进有毒物质的吸收,是一种促癌剂。酒精是很明显的致癌的原因之一。高浓度酒还会造成口腔、食道、胃的慢性损伤。

  求医网温馨提示:由于鼻咽癌会累及患者全身的多个器官,因而医生应对患者呈现的鼻塞、流血涕、颈淋巴结肿大、头痛、耳鸣、听力降低以及单眼球杰出(或复视)等体现进行全部的剖析、判别,不行孤登时看待每个体现,不然就会形成对该病的误诊。

  【参考文献:《鼻咽癌、喉癌防治与康复》《肿瘤学》】

鼻咽癌在线咨询

更多

鼻咽镜能检查出早期鼻咽癌吗

你好,临床鼻咽癌应该是一种很常见的鼻部肿瘤类疾病,此类疾病目前临床诊断检查措施应该有核磁共振检查,鼻腔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临床疾病诊断时可以到医院五官科,具体治疗措施可以听取经治医生的建议。建议,目前出现的状况可能需要根据我描述的情况保健,尤其可能需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等,由于临床疾病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平时可能需要加强预防等。

1个回答

鼻咽癌早期治愈后容易复发吗

鼻咽癌和其他肿瘤一样,治愈后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存在有一定复发可能性的。导致鼻咽癌复发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包括有肿瘤生物学特性、临床分期和治疗技术等因素。一般来说,患者临床分期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复发率越底。鼻咽癌治愈后,患者要做好防复发的护理工作,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时常漱嘴的习惯,并可多吃蔬果来补充维生素,防止疾病复发。鼻咽癌治愈后会复发吗?

1个回答

鼻咽癌早期到晚期要多长时间

鼻咽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重要,一般早期发现并积极进行有效的放疗和其他抗肿瘤治疗,可以有效的延长患者的寿命,从早期到晚期患者的存活时间可以长达20多年。如果是晚期发现没有及时的治疗病情发展会很迅速,可能最短的会在1个月左右出现较严重的致命的并发症导致死亡。因此如果耳朵一侧听力下降伴有耳闷并出现痰中带血丝的情况,需要尽早的去耳鼻喉门诊,完善电子鼻咽镜检查,明确鼻咽部的情况排除鼻咽癌的可能。

1个回答

鼻咽癌的好发部位是咽隐窝吗

鼻咽癌好发的部位是咽隐窝,症状表现典型的是鼻塞,鼻涕以及合并有出血表现的该病,发病的原因也和病毒感染有直接的关系,部分患者会有家族性的病史。通过磁共振检查可以判断是否有咽后壁的组织增厚以及肿瘤表现,对于表现比较明显的,还应当进一步进行相应的鼻咽镜检查,判断肿瘤的形态,并且活检,明确病理诊断。

1个回答

咽喉癌的早期症状表现有哪些

舌根部或扁桃体肿瘤等口咽部以及下咽部肿瘤,往往可以导致吞咽困难和吞咽疼痛,由于部位相对比较高,与食管癌常见的胸骨后吞咽障碍症状有所不同。下咽癌和喉癌,一旦累及声门,可以导致发音障碍和声音嘶哑。有时舌根癌也会引起吐字不清,头颈部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表现颈部无痛性肿块。

1个回答

鼻腔癌和鼻咽癌治疗有什么区别

鼻腔癌的治疗方式以手术及放射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鼻咽癌则推荐单纯放射治疗及同步放化疗。鼻腔癌是发生在鼻腔内的癌症,与鼻咽癌不同。鼻咽癌的发生位置在鼻腔后面、颅底下面,口咽部的上方,更靠近咽部上方的位置。从位置上看鼻咽癌发生的位置更为隐蔽。所以治疗的时候位置不同方法也是不同的。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