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产前检查

>

用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护胎心很有必要

用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护胎心很有必要

  孕妇一般在5个半月左右就可感觉在胎动现象。为了确保孕期胎儿的健康成长,通常需要定期进行胎儿监护工作。一旦发现胎心率及胎动异常时,立刻去医院进行检查与治疗。目前家用胎心监护仪应用十分普及,不仅减少了往返医院的烦恼,更为胎儿健康奠定了有利基础。

  胎心监护上主要是两条线,上面一条是胎心率,正常情况下波动在120-160之间,一般表现为基础心率线表现为一条波形直线,出现胎动时心率会上升,出现一个向上突起的曲线,胎动结束后会慢慢下降,节律整齐、强弱适中,好似钟表的“滴答”声。胎儿运动时胎心率可加快10~20次/分。

  下面一条表示宫内压力,只要在子缩时会增高,随后会保持20mmHg左右。正常妊娠从怀孕第37周开始每周做一次胎心监护,如有合并症或并发症,可以从怀孕第28~30周开始做。应注意胎心音的节律性是否忽快忽慢等,正常胎心音120~160次/分,如果胎心音160次/分以上或持续100次/分都表示胎儿宫内缺氧,应及时治疗。

  一般情况下,妊娠15周前,不可进行自我监护。对于孕15~28周的孕妇,每天测3次,每次1分钟是安全的。对于孕28周以后的孕妇,胎儿分化完全,可以加长监护的时间和次数。对于孕35周以后的高危孕妇(例如:合并妊高征、甲亢等的孕妇),应住院用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护胎心,如有必要,可长时间(超过l小时)持续监护。

  医生往往让孕妇测定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一个小时)的胎动,3个小时的胎动数乘4,如果达到20次是正常的。另外,还可以通过胎心监护来了解,胎儿子宫内缺氧时,往往先有胎动减少或消失现象,数小时后胎心才有变化或消失。你有胎动改变,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看是否需要进行B超及胎心监护(NST)检查。

  温馨提示:在听胎心的时候,准妈妈需要寻找一个安静、可以平躺的环境、头部稍微垫高,双腿伸直,放松心情。平躺之后,胎心位置会更加贴近腹壁,与胎心仪探头距离也更加接近,听胎心就更容易了。

  【参考文献:《健康怀孕金点子》《孕检一本通》】

产前检查在线咨询

更多

孕妇患了阴道炎怎么办

孕妇患有阴道炎,一定要引起重视并且积极治疗。因为孕期孕妇抵抗力比较低,如果阴道炎症不及时按规范治疗,严重时可以引起上行感染,导致胚胎停止发育,早产,宫腔感染的发生,对孕妇和胎儿都会造成影响。所以孕期女性,如果发生白带异常,外阴瘙痒等情况,一定要到医院做个妇科检查,化验白带,确定炎症类型,然后再对症治疗。

1个回答

孕妇患阴道炎该怎么办

孕妇患有阴道炎,一定要引起重视并且积极治疗。因为孕期孕妇抵抗力比较低,如果阴道炎症不及时按规范治疗,严重时可以引起上行感染,导致胚胎停止发育,早产,宫腔感染的发生,对孕妇和胎儿都会造成影响。所以孕期女性,如果发生白带异常,外阴瘙痒等情况,一定要到医院做个妇科检查,化验白带,确定炎症类型,然后再对症治疗。

1个回答

孕妇发生阴道炎该怎么办?

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增高以及免疫功能下降,因此,孕期阴道炎发生率比孕前高。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增高以及免疫功能下降,因此,孕期阴道炎发生率比孕前高。首先建议您先做白带常规检查明确一下是不是阴道炎及具体类型,可以选择用一些清洗外阴的药物试一试,但是要禁止通过冲洗阴道来进行治疗。不要盲目的选择治疗方式,可以参考医生的建议。

1个回答

孕妇有急性宫颈炎怎么办

孕妇在怀孕期间有宫颈炎的情况下,首先要检查具体是哪一类的炎症,如果感染支原体和衣原体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是有影响的。感染的是普通炎症,一般可以选择阴道局部用药治疗,并不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可以选择甲硝唑类的泡腾片。用药治疗期间要避免性生活,同时也要注意外阴清洁。

1个回答

治疗孕妇霉菌性阴道炎

孕妇有霉菌性阴道炎是需要立即进行治疗的。霉菌性阴道炎主要是表现为白带呈豆渣样,外阴瘙痒比较严重,有的人会出现坐卧不安的,如果是这种阴道炎不治疗的话会引起细菌的上行感染,对于胎儿是有影响的,有可能会引起先兆流产。所以霉菌性阴道炎是必须要立即的进行治疗的。常用的药物就是克霉唑阴道片阴道用药,效果是非常好的,并且对胎儿也不会造成影响。

1个回答

如何治疗孕妇霉菌性阴道炎

孕妇有霉菌性阴道炎可以采取局部用药治疗,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在孕期尽量避免口服药物,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的影响。孕妇霉菌性阴道炎可能是由于在孕期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身体抵抗力下降所造成的,可能会引起阴道分泌物增多,同时会伴有豆腐渣样白带。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私处的清洁卫生,尽量避免私处过于潮湿,可选择棉质以及透气性比较好的内裤,同时也要勤更换衣物。日常也要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吃刺激性食物,也要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发生不洁的性交。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