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肺结核

>

要注意肺结核的预防

要注意肺结核的预防

  护理和治疗一样重要,就说肺结核,护理虽然退居二线,但是他和治疗起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现在我们就一起跟随小编走进文章,看看肺结核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减少、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贫血。临床表现以贫血、出血、感染为特征儿童肺结核的预防:保护儿童免受结核菌的感染儿童结核病感染的传染源往往来自家庭成员中的肺结核病人,家庭成员或接触密切的亲属、邻居患有结核病时,特别是哺乳期的母亲患开放性肺结核时,应及早地带孩子到专科医院检查,同时要停止母乳喂养,母亲在开始治疗的2周里较好单独居住,带好口罩,不随地吐痰,加强通风、晾晒。

  由于儿童防御机能和抵抗力比较差,因此及时发现和彻底治愈家庭成员中的肺结核病人是避免儿童感染结核菌的关键。

  增加儿童对结核菌的抵抗力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可以提高儿童对结核菌的特异性抵抗力,减少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我国目前依然是结核病高发区,通过接种卡介苗,预防儿童结核病,非常必要。

  我国卫生部规定,新生婴儿应尽早接种卡介苗,在城市为出生24小时内(早产儿除外),未能及时接种的,应到当地的结核病防治所或疾病控制中心补种。农村也不能迟于6月龄。同时,生活规律,平衡膳食,适当室外活动对增强儿童抵抗力也很重要。

  卡介苗接种后可预防发生儿童结核病,特别是能防止那些严重类型的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

  减少已感染儿童发生结核病的机会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反应的儿童说明已受结核菌自然感染,应该进行有关检查看是否已经患有临床结核病,如果没有结核病,仅仅是结核菌感染,除注意增强一般抵抗力外,可以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治疗,以减少发病的机会,同时对家庭成员进行体检,以及时发现传染源,避免反复传染和传染给其他儿童。

  卡介苗接种的目的是什么?接种对象是谁?

  卡介苗是一种减毒、弱毒的活菌疫苗。通过人工的方法,使未受感染的人产生一次轻微的感染,没有发病的危险,从而产生抵抗结核病的能力,减少结核病的发生。在结核病发病较高的地区,接种卡介苗在预防结核病,特别是可能危及儿童生命的严重类型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病等方面具有相当明显的作用。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婴幼儿。卡介苗接种被称为“出生第一针”,所以在产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一出生就应接种。如果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在1岁以内一定要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或其他的卡介苗接种站去补种。

  家长带孩子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增强儿童抵抗力可是很重要的!在饮食方面注意营养的均衡,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挑食!

  儿童肺结核的预防:结核病如果及时发现,在早期进行正规的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是如果发现过迟或者治疗不规则,延误病情,造成耐药也会成为不治之症。因此希望有症状者及时检查,一旦发现患有结核病,及时选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

  肺结核患者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牢记做好护理工作,还有就是肺结核的治疗用药注意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能自行调整或减量。 

肺结核在线咨询

更多

感染肺结核发烧吗

肺结核会引起发烧。肺结核患者出现发热,首先需要明确发热的原因,如果发热是结核导致的,就需要加强抗结核的治疗,可以选择二线药物或者静脉使用抗结核药物。如果是继发感染造成的,就需要根据激发感染的病原菌不同...

1个回答

肺结核治疗期间咯血

咯血是肺结核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之一,肺结核咯血是因为结核杆菌侵袭肺脏,导致支气管、肺泡出现炎性改变,支气管粘膜上的毛细血管渗透压发生改变,使得肺泡或支气管粘膜更容易破裂而出血,出血量大时就会表现为咯血。...

1个回答

肺结核复发治疗方案

肺结核的常规再治疗计划是8~9个月。由于肺结核复发后耐药率高,应进行耐药筛查。如果出现耐药性,应根据耐药性进行相应的治疗。治疗时间相对较长。一般来说,糖尿病或支气管结核患者容易复发。与新治疗的肺结核患...

1个回答

肺结核的感染率

肺结核属于呼吸道传染病,如果身体抵抗力差,家中有肺结核病人或者经常跟肺结核病人接触,是有可能导致感染的,需要管理好肺结核病人的痰液,不要随地吐痰,室内勤开窗通风透气,接触肺结核病人时建议是戴上口罩,...

1个回答

治疗肺结核的方法

治疗肺结核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有:1.异烟肼,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杀菌作用。2.利福平,是利福霉素类半合成光谱抗菌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抗菌活性。3.吡嗪酰胺,对人型结核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4.乙...

1个回答

儿童肺结核怎么治疗

小儿肺结核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小儿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由结核杆菌感染所致。本病一旦确诊应立即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生活方面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坚持通风换气。小儿的衣物或者被褥要勤...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