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肛肠

>

痔疮及肛裂患者的治疗案例

痔疮及肛裂患者的治疗案例

  陈丽-女-33岁-患痔疮及肛裂3年

  该患者于3年前患痔疮及肛裂,解大便即出血,当地医院治疗两个月未愈,去年12月经朋友介绍到北京金桥医院进行治疗,一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又担心复发随后继续在医院治疗了一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回访未复发。

  痔疮预防最好的四种方法

  有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没有患上痔疮。其实,一期痔疮有点儿感觉不到(大多为内痔),二期痔疮有点儿感觉也不理会,到了三期,患者又总以为不挡吃喝,不妨碍工作,再加上面子问题(特别是女同志),不愿到医院去治疗。万不得已到医院治疗的,已是影响正常生活较为严重的痔疮患者。

  诱发痔疮的原因很多,但经临床证明,最为突出的就是每次排便时间较长。超过3分钟的蹲厕时间,就能导致痔疮的形成,轻重也由时间长短决定。所以,蹲厕时间较长的人,大部分是大便干燥者,应尽早调节饮食或进行药物治疗,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

  蹲厕时间过长,可直接导致直肠静脉曲张,瘀血就会形成静脉团(医学称为痔疮)。有的人蹲厕排便时爱看报纸,不卫生不说,若看到情节精彩之处,便排空了也不起来,长此以往自然会使直肠静脉长时间受到挤压,诱发痔疮。

  目前,痔疮的最佳预防办法是:

  (1)每次排便超过3分钟的,应逐步控制在3分钟以内(若控制在1分钟以内,一二期痔疮可自行康复)。

  (2)司机、孕妇和坐班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做10次提肛动作。

  (3)习惯性大便干燥者,在每天晚饭后(隔一小时)生吃白菜心三至五两。

  (4)便后不能及时洗浴的,蹲厕起身前,可用较柔软的多层(2×4厘米)卫生纸夹在肛门处(半小时后取出即可)。这样,在走路运动时,能使直肠静脉迅速活跃还原,正常回流。

  以上四点方法,如能结合预防,是远离痔疮的最佳捷径。

肛肠在线咨询

更多

肛乳头肥大保守治疗

早期诊断并定期随访是肛门乳头肥大治疗的关键。如伴有明显症状或肿瘤迅速增长,应尽早手术治疗。与此同时,也有非手术疗法,包括:内服疗法。口服药可缓解疼痛;当疼痛发生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可控制局部炎症。针对不同的感染,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最好的办法是到专科医院做药敏试验,然后使用合适的抗生素。

1个回答

宝宝脓血便

宝宝拉脓血便一定要引起注意,要带宝宝去正规的医院检查,也要把宝宝的大便化验一下,医生会根据化验结果以及家长描述的症状开一些药物来控制病情。卫生状况不佳,细菌病毒感染,环境突然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宝宝拉脓血便。平时要多注意宝宝的精神状态 ,给宝宝多吃一些易消化的流食,多喝水,定期消毒宝宝的餐具玩具奶瓶等。

1个回答

宝宝拉稀菜谱

宝宝拉肚子食物菜谱是胡萝卜汤和苹果泥等。胡萝卜汤能使肠道充满物质,增强肠道蠕动,缓解肠气堆积,苹果泥有收敛作用,可以治愈宝宝的腹泻症状,宝宝拉肚子饮食应以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如粥、面汤、瘦面等,注意氯化钠的摄入,可以少量多次喝一些口服补液盐,同时可以适量补充锌,促进肠黏膜修复,牛肉南瓜粥营养丰富,氨基酸丰富,有抵抗力,适合腹泻宝宝食用。

1个回答

宝宝拉屎肛门出血

宝宝大便干燥出血,往往是肛裂引起的。肛裂大多数是由慢性便秘,干硬粪块,排便的时候肛门口过度扩张撕裂所致。临床表现是排便时疼痛,伴有血便,血往往滴在大便上面,便秘时排便会加重肛裂。肛裂绝大多数需要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办法:1、调整饮食结构,粗纤维饮食;2、用高锰酸钾坐浴;3、如果慢性肛裂或者急性肛裂保守治疗无效,需要手术治疗。孩子大便出血混在大便里,可能是直肠里有息肉引起的。儿童最常见的是幼年性息肉引起出血,需要做肛门直肠检查。如果确诊息肉,需要手术治疗。

1个回答

宝宝肛门流血

宝宝大便中有血丝很可能是由肛裂引起的。小婴儿的肛门娇嫩,大便干硬时很容易造成裂伤出血,所以要培养宝宝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大便干燥,就可以预防出现。为了预防宝宝出现便秘,可采用以下措施:1、平时可适当多给宝宝喝些水;2、3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适当增加菜汁和果汁的摄入量;3、定时把孩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4、给宝宝做腹部顺时针按摩,每天两次,每次5—10分钟,促进肠蠕动。5、适量运动,可给宝宝做做被动操等来促进肠蠕动。6、适当的应用肠道益生菌比如妈咪爱或金双歧等来调节肠道菌群,帮助缓解便秘。

1个回答

5个月宝宝拉稀

5个月的宝宝拉肚子时,需要先观察宝宝腹泻症状表现,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如果确定是属于菌类感染,需要应用抗菌药,如果是病毒感染,需要应用抗病毒药物。对于5个月大宝宝出现腹泻症状时,及时缓解非常关键。1.5个月大宝宝出现腹泻症状后,要记住给宝宝补液治疗,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已经出现不好,需要及时告知医生。2.5个月的宝宝基本是处于母乳喂养,需要母亲保持清淡合理饮食,少食多餐,保证宝宝吸收良好。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