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感冒

>

感冒用药要慎之又慎 勿自行用药

感冒用药要慎之又慎 勿自行用药

  夏季已悄悄离去,天气也随着立秋之日的到来而渐渐变凉,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感冒高发季节。面对感冒高发的考验,也许有人会说,感冒不算病,吃药就行了。但是要知道,药虽可以治病,但若用之不当,只能适得其反。所以说,在治疗感冒时首先需针对病情轻重程度判断用药,且不能盲目。

  1、轻微感冒不一定用药

  有些家长在处理小孩感冒的问题上通常小题大做,孩子刚刚流点清鼻涕,或者咳嗽两声,就赶紧带着孩子往医院跑,希望医生开药止住感冒症状,结果本来无碍的轻微感冒,可能因在医院发生交叉感染而变成重感冒。


感冒勿自行用药

  医生有明确的指导:如果孩子感冒初期1-2天内没发烧,精神状态不错,吃、喝、拉、撒都正常,只有一些流涕、鼻塞或咽痛,不要急着吃药和看医生。只要注意多休息,多喝水,清淡饮食,大多数孩子可以自愈。如果小孩体温在38.5℃以上,家长应让孩子服用退烧药,如泰诺、美林、百服宁等。如果小孩高烧持续不退,或精神不佳,食欲不振,就应就近就医。就算是普通的感冒,治疗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用药不可能立竿见影,请家长不要操之过急。

  2、家长别自行重复用药

  不少家长认为感冒药没什么毒副作用,为了缓解症状,到药店一买就是好几种,给孩子吃这种不行就吃那种,有的甚至全部混在一起吃,殊不知“是药三分毒”,更何况一些感冒药药名不同,却具有同样的成分,同时吃等于剂量超量。而中成药类感冒药一般以清热解表为主,如果小孩本身体质虚寒,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专家指出,市场上很多感冒药一般为复合制剂(包括退热、止咳及抗过敏成分),不建议家长自行给2岁以下的孩子服用。对抗生素的使用,更要慎之又慎。是否用抗生素应由医生根据孩子的症状与检验报告来判断,如寒战高热、扁桃腺化脓可能多为细菌感染,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也是细菌感染的特征。

  温馨提示:很多朋友对感冒的治疗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大量的维他命C和锌有助于防御(或治愈)感冒。虽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通常是一个好主意,但对感冒病毒并没有任何影响。一旦感冒来临,你最好是定时吃药,耐心等待身体复原。

  【参考文献:《感冒防治320问》《感冒调养与护理》】

感冒在线咨询

更多

哺乳期由于感冒引起乳腺炎怎么办

感冒的话是有可能会引起乳腺炎,乳腺炎一般是因为细菌感染,首先应该去医院做个彩超检查,乳腺炎也会出现流脓症状,需要切开引流,加上口服药物,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饮食,少吃油腻食物,治疗乳腺炎,合理使用抗生素,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感冒防止乳腺炎。

1个回答

刚出生的宝宝感冒鼻塞

刚出生的小宝宝感冒鼻塞,可以选择使用感冒颗粒进行治疗,感冒颗粒可以应用于治疗婴幼儿感冒,起到的治疗效果也比较明显,对于鼻塞的问题,也可以用棉签蘸上生理盐水来润滑鼻腔,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鼻塞的症状。小宝宝感冒也要注意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感冒往往伴有发烧的症状出现,如果体温超过38.5℃,需要使用布洛芬退烧。

1个回答

病毒感染感冒和细菌

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病毒性感冒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化验血常规可以出现白细胞偏低或者正常,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也可以出现发烧的情况,治疗以中药治疗为主,抗生素类的药物是无效的。细菌性感冒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化验血常规可以出现白细胞显著升高,并且发烧的症状比较重,可以出现高烧,咳嗽,咳痰,喉咙疼痛等症状,需要应用抗生素类的药物治疗。

1个回答

宝宝经常感冒的原因

小孩老是感冒,有可能是感染还没有治好,也有可能是护理的方法不当引起的,个别情况下,孩子在免疫力低下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常有感冒。孩子在感冒的时候,可能会有咳嗽、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咽痛、发烧、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临床表现。如果孩子免疫力低下,可能需要做相关检查,可能需要吃补锌、补铁的药物,此时的孩子需要避免接触感冒病人,不去人多拥挤的场所。

1个回答

宝宝感冒可以喝酸奶

酸奶里面含的营养比较多,同时有益生菌,酸奶的摄入,有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如果没有胃肠道不适,宝宝在感冒的时候是可以适当喝些酸奶的。感冒的时候人的脾胃是比较虚弱的,不能吃太多刺激性强的食物,如酸的、冷的、生硬的、辣的等。所以宝宝要喝酸奶的话,最好将酸奶加热了喝,但是也不能太烫了,因为太烫了会破坏里面的益生菌。

1个回答

宝宝感冒眼睛红肿

婴儿感冒眼睛肿,可能是感冒比较严重,咳嗽,咳痰厉害,咳嗽引起呕吐时压力过大,造成眼睛肿胀。如伴有红血丝,可能为病毒性感冒合并结膜炎,应积极治疗感冒,并带宝宝到医院眼科进行检查。若为结膜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眼药水治疗,做好眼部护理,如有眼屎应及时清理。若眼睑肿胀,亦可用温毛巾热敷,以减轻症状。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