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弓形虫病

>

弓形虫病对胎儿影响很大 孕期做好预防很重要

弓形虫病对胎儿影响很大 孕期做好预防很重要

  弓形虫病对胎儿影响很大,感染弓形虫病后可通过胎盘导致患儿早产、畸形等严重的症状出现,并遗留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弓形虫病传播给胎儿的危险性与母体孕期感染时间有关。在母体获得感染时,约有2/3胎儿受到感染,但娩出的新生儿为亚临床感染。母体如在孕早期受到感染,则很少会传给胎儿,但胎儿如受到感染,则后果严重。由于先天性弓形虫病的严重性及治疗费用大,因此预防弓形虫病的感染非常重要。

  弓形虫病对胎儿影响很大 孕期做好预防很重要:

  1、母体原发性感染的预防:

  (1)吃煮熟、加工后的肉类。

  (2)避免接触肉类粘膜,搬运生肉后洗手,彻底清洁炊具。

  (3)吃水果和蔬菜前清洗干净。

  (4)避免食物被苍蝇、蟑螂或其他昆虫污染。

  (5)避免接触被猫粪污染过的东西(泥土、水果、蔬菜。

  (6)孕期家中禁止养猫(7)园艺工作应戴手套或工作后彻底清洗双手。

  2、先天性弓形虫病的预防:

  (1)血清学筛查以鉴别孕妇有无弓形虫感染。

  (2)妊娠期抗生素治疗降低胎儿感染。

  (3)早孕期诊断明确应考虑终止妊娠。

  3、普及弓形虫病知识,切实提高对弓形虫病的认识: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水源、粪便及禽畜管理。不吃生肉及不熟的肉。不要与猫、狗等动物密切接触。孕期不要养猫,或与猫密切接触。对患者和有病动物的胎盘或流产死胎要严格消毒处理。对屠宰场及肉类加工场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测血清抗体,以便及时发现弓形虫感染并治疗。

  孕妇一旦确诊为弓形虫病应尽早进行抗弓形虫治疗。可用螺旋酶素,2~4g/d,4次分服,3周为1疗程,间隔1周再重复治疗。亦可用克林霉素,600~900 mg/d。忌用乙胺嘧啶,以防婴儿致畸。

  以上就是“弓形虫病对胎儿影响很大 孕期做好预防很重要”的详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广大患者朋友。在孕检时,有血清抗体阴性的孕妇是弓形虫易感人群,最需要避免感染,以防止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发生。

弓形虫病在线咨询

更多

孕38肚子痛是快生了吗?大家有谁没有破水也没有流血,只是肚...

你怀上38周肚子痛的话我建议您不管是什么情况上马上到医院去由医生实施定性如何快要生了。要生宝宝的标志就是规律宫缩——即痛一会,歇息一会,已经开始时痛的时间比较短,间歇的时间比较长;随着产程的进步会慢慢的扩张成痛的时间比较长,而间歇的时间比较短。需要声明注意看了你的情况,要忌生冷,避免着凉感冒。

1个回答

现在的剖腹产过后是不是很疼?

对于绝大多数的产妇来说,在实施这项手术的时候疼痛并绝不会非常明显,但是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性不同,,再次出现疼痛的反映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如果对疼痛特别敏感,尤其还在对麻药不敏感的情况下,那么再次出现疼痛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所以需要有根据具体情况方才能做出明确的推测。特别注意生活要自律,要控制住嘴,一定不要吃对胎儿有害的食物。

1个回答

6年9月27日剖腹产出生的男宝宝,出生体重8.4斤,目前五

剖腹产降生的男宝宝,这个是血压仔细检查,看白细胞下降,中性粒子偏低,考量有轻微炎症,问题不大,考量轻微呼吸道感染,肠胃炎都有可能引来,数值偏高或偏低并不多,证明炎症不严重,所以用不着忧心的。必要的融合消炎药物救治下,如果有大便不好,就应该是肠胃炎,可以融合肚脐用药治疗下。特别注意避免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着凉感冒,注意个人卫生。

1个回答

剖腹产后收腹带需要绑多长时间

,您好你是说临产后用收腹带多长时间吗?如果是可以长时间用的。一到两个月都行。收腹带可以协助腹部彻底恢复。减低腹壁组织松弛。不过它的效用是有限的,主要还要通过许多产后的锻练协助,增加腹部肌肉紧缩和强健。如适当运动。除了可以进行咨询医院做产后康复的体操等。需要声明注意营养均衡,应该多补充钙质,增强免疫力,保持乐观的心态。

1个回答

剖腹产两次了还能生几胎呢希望能追生一个男孩子的

剖腹产原则上,不能超过两胎,如果次数越多的话,再次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是越大的。而且是男孩,女孩也不能自己想生就生的啊。是不可以再造,第三胎的话,你最好要去医院仔细检查子宫的情况啊。如果疤痕子宫比较薄的话,那么最好不要再造了。子宫破裂了,有可能会引来母子生命安全的啊。特别注意多喝水,不要食一些对胎儿不利的食物,多晒太阳。

1个回答

破水的症状是什么呢?破水后多久会生呢?破水后有没有什么危险...

,羊水破了的症状是,不自觉地感觉阴道有水流出的,特别是当伫立或者打嗝的时候,会不自觉有水流出的。一般自然破膜后12小时之内会再次出现宫缩。如果破水12小时还没有再次出现宫缩,可以实施下胎解决。破水后有可能再次出现脐带脱垂,胎心音变动,羊水污染等情况,需要有密切仔细检查胎心音。需要强调的是保持个人卫生,多喝白开水,避免熬夜,多食易消化的食物。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