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感染性疾病

>

成人发热待查的临床症状分类

成人发热待查的临床症状分类

  指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超过38.5 ℃,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暂时不能明确诊断者。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图1-4-2)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以上就是关于成人发热待查的临床症状介绍,希望可以帮助了解成人发热待查的病情。如有身体不适,请尽快到医院就医,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感染性疾病在线咨询

更多

为什么会得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属于非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如接受过重大手术的人,或不适合患者的药物,可引起这种情况。如果一个人的免疫力太低,病毒很容易侵入人体,引起一些传染病。发烧也可以分为由感冒引起的发烧和传染性发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1个回答

脚底水泡破了会有破伤风吗

脚底水泡破了一般不会感染破伤风的,但是需要注意应该避免感染,碘伏和双氧水处理一下伤口,并且要保持透气,尽量不要穿鞋了,毕竟穿鞋之后,脚容易被捂,这种情况若是有伤口,就会引起感染。破伤风杆菌属于厌氧菌,在比较深的伤口,狭窄的伤口,严重化脓的伤口,严重烧伤者容易滋生,你这样的感染的几率不大。

1个回答

破伤风是什么类型的疾病

破伤风是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创伤都可能感染破伤风梭菌。破伤风初期会出现头晕、乏力以及烦躁不安、打呵欠等症状。接着会有强烈的肌肉收缩,会从面部肌肉开始,出现张口困难以及面部表情痉挛,如果是出现呼吸肌或者是喷痉挛,那么严重的可造成呼吸停止,导致病人窒息死亡。

1个回答

破伤风病毒引起痉挛的原因是什么

破伤风的典型症状是随意肌的阵发性痉挛,其原因是破伤风梭菌分泌的痉挛毒素与脊髓;脑干等处的中间联络神经细胞的触相结合;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递介质;从而使运动神经元失去中枢抑制而兴奋性增加所致。需要打破伤风针的情况是伤口深深的到了皮肤之下,伤口很深,才打的,像擦伤类的小伤是不用打的。

1个回答

打破伤风针会不会影响母乳

打破伤风针一般不会影响母乳的,不过处于安全角度考虑,妈妈也可咨询医生后,得到确定结果再进行母乳。一般来说,妈妈注射后是为了快速消灭因为外伤可能进入体内的破伤风病菌。破伤风抗毒素不属于常规疫苗,是针对破伤风病菌的抗体,所以母乳喂养期间的妈妈接种疫苗后可以正常母乳喂养。

1个回答

水中有破伤风芽胞杆菌吗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后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水中也可能会存在破伤风芽胞杆菌。如果觉得有可疑情况,建议可以去医院做一下检查,有问题的话,要及早的进行治疗,这种病不容易恢复,对身体伤害很大,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