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肝血管瘤

>

肝血管瘤诊治指南

肝血管瘤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肝血管瘤(Liver hemangioma)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占肝良性肿瘤的5-20%。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发病原因

  目前对肝血管瘤的确切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先天性发育异常学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瘤的发生为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引起,一般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肝血管瘤;

  (2)激素刺激学说:有学者观察到在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也是血管瘤的致病机制之一;

  (3)其它:如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

  疾病分类

  肝血管瘤依据其纤维组织多少,病理上可分为4型:

  (1)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最为常见的类型;

  (2)硬化性血管瘤(Sclerosing hemangioma);

  (3)血管内皮细胞瘤(Tumor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4)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tumor),此种少见。目前多采用按直径大小分类:<5cm(小血管瘤);5-10cm(血管瘤);10cm-15cm(巨大血管瘤);>15cm(特大血管瘤),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肝血管瘤患者治疗方案的意义,为肝血管瘤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疾病危害

  肝血管瘤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以30-50岁多见,文献报道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1:3-6。但53859例健康人群体检资料分析显示,肝血管瘤的发生率为3.11%,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当(3.36% VS.2.88%,P>0.05),这一现象与文献报告的结果不同,可能与以往的文献报告分析的均是门诊或住院暴露病例而非大样本的人群普查,多数小血管瘤未被统计纳入有关。深入分析该普查病例的男性和女性血管瘤的大小构成比,可以看到在>5cm的肝血管瘤病例占所有病例的比例中,女性是男性的2.56倍(2.90% VS.1.26%, P>0.05),这一结果支持了先前的设想。

  进一步分析年龄与发病率关系时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有所增加,到40-60岁时达高峰,随后有所下降。这一现象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初始较难查出的隐匿血管瘤因逐渐生长而被检查到,使发病率增加;在40-60岁后,部分血管瘤停止生长甚至部分血管瘤有所消退致发病率有所下降。

  这一现象在随访超过5年的131例病例的分析中得到验证,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瘤增大的病例比例明显下降,血管瘤最大径增大的程度也明显缩小。在性别、年龄与血管瘤大小的关系分析中发现女性血管瘤在各年龄段均较男性血管瘤为大,且血管瘤的大小随年龄的增大而明显增大,到40-60岁达高峰,此后略有缩小。从以上资料不难得出血管瘤发展可能受到激素水平的变化的影响,雌激素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这可能也能解释为何在直径>5cm的肝血管瘤中,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的原因。

  疾病症状

  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不适症状,多在健康体检常规行B超检查或行腹部手术时被发现,尚无证据说明它们有恶变可能,但偶可与肝脏的其他恶性肿瘤相混淆导致误诊。当血管瘤增大至5cm以上时,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的腹部症状,包括:

  (1)腹部包块: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听诊有时可听到传导的血管杂音;

  (2)胃肠道症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

  (3)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等;

  (4)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者,极为罕见的;

  (5)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为血管瘤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其发病机制为巨大血管瘤内血液滞留,大量消耗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Ⅱ、V、Ⅵ和纤维蛋白原,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可进一步发展成DIC;

  (6)其它: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也有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有动静脉瘘形成,导致回心血量增多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另也有罕见的胆道出血者。

  辅助检查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综合文献报道提示肝血管瘤B超确诊率为57.0%-90.5%,超声造影为94%,CT为73.0%-92.2%,MRI为84.0-92.7%,肝动脉造影为62.5%。

  B超

  超声检查价格便宜,简便易行,普遍率高,无创伤痛苦,安全可靠,可短期反复动态观察病灶变化,获得更多的信息,它是CT、MRI所不及的。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多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造影超声

  近年来,造影超声在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逐渐被广大医生所认识。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增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特点与螺旋增强CT类似。有报道造影超声对小肝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达100%、87%、94%。

  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CT值约30HU左右。动态CT或螺旋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多数具体典型表现:在快速注射对比剂后20-30s内,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状强化,增强密度高于正常肝脏的增强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注射对比剂后50-60s,即进入门静脉期增强,对比增强灶相互融合,逐渐向病灶中心推进,强度逐渐降低;数分钟后延迟扫描,整个肿瘤均匀增强,增强密度也继续下降,可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出现“早出晚归”的特征。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延迟扫描时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然而肿瘤周围部仍显示这种“早出晚归”的特征。

  MRI

  MRI检查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且强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围肝脏反差明显,被形容为“灯泡征”,这是血管瘤在MRI 的特异性表现。MRI 动态扫描的增强模式同CT。当CT和MRI的特征性征象已明确诊断时,则不必再行其他价格昂贵或有创检查,更要避免肝穿刺活检。

  其它

  肝穿活检准确率低且可导致出血,肝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多无必要。近年来出现的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于排除代谢活跃的恶性肿瘤有一定价值。

  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主要的鉴别诊断有:

  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常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异常和AFP升高;转移性肝癌,多为多发,常有消化系统原发病灶;

  肝棘球蚴病

  患者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肝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计数增高;

  肝非寄生虫囊肿

  孤立单发肝囊肿易与肝血管瘤鉴别,只有少数多囊肝有时可能与肝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并多囊肾,病变自开始即为多发性,大多满布肝脏,超声、CT检查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

  其他

  肝腺瘤、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均少见。前者发展缓慢,但肿块坚硬似橡皮;后者发展较快,具恶性肿瘤特征,多见于青少年。

  手术治疗目前对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血管瘤切除术、血管瘤缝扎术、肝动脉结扎术、微波固化术、射频治疗、肝动脉栓塞术等。对于弥漫性的肝血管瘤,或者无法切除的巨大血管瘤,如肝功能失代偿或合并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也可行肝移植治疗。对于需要治疗的肝血管瘤,应综合多种因素考虑,以病人获益、安全、有效为原则,依据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多种因素间权衡,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治疗疗程:

  对于肝血管瘤的治疗其中切除术手术切除效果可靠、安全,完整切除是惟一能够根治的方法。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已很低。尽管如此,手术仍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肝段切除术、血管瘤剥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血管瘤缝扎术、肝移植等。

 

“本指南由特约医生供稿,请谨慎参阅. ”

肝血管瘤在线咨询

更多

肝血管瘤术后4个月能吃消炎药吗

最好不要吃消炎药。因为对手术以后有一定的危险,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和血管性疾病,约80%是先天性的。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发病率占全身的60%,主要发生在面部皮肤、皮下组织和口腔粘膜。平时,饮食应清淡,不要吃辛辣、辛辣、过冷、过热的食物等。注意乐观情绪,劳逸结合,并定期复习。

1个回答

肝血管肉瘤晚期能治吗

目前积极配合治疗,还是能控制病情的。一般出现体重减轻、乏力、腹痛等这些症状都是一些晚期的一些症状。建议到医院及时进行这方面的检查,进行肉瘤的切除,给身体一个良好的恢复,这期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营养的摄入。心态也是很重的要。希望上述可以帮助到你,谢谢。

1个回答

肝脏血管瘤一但破裂就没救了吗

肝脏血管瘤破裂出血并不是完全没救了,由于这是一种良性肿瘤,破裂出血的最大风险是出血导致的失血性休克,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常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如果血管瘤较小,出血量不多,及时治疗控制出血的话,是没有生命危险的。希望上述可以帮助到你,谢谢。

1个回答

肝血管瘤切除术后应卧床几天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诊断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超仔细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觉。在手术之前都是需要有进行手术的各项仔细检查的,通常的仔细检查就是电图的仔细检查、除了就是肝功能的仔细检查项目等。肝血管瘤采取微创插手术治疗,不需要来压,对患者的元气伤损较小,并且治疗后只需要有卧床歇息4个小时即可下地运动,并且治疗后瘤体变大后绝不会再病发。一般做一次治疗需要有5天约莫的时间。治疗3-5次即可自愈。平时注意忌嘴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及烟酒的问题。

1个回答

肝血管瘤会不会影响寿命?

你现在是用不着忧心的,一般情况患肝血管瘤都是良性的,只要没长大,一般是绝不会再次出现什么明显的情况,也绝不会对身体引发什么危害的,建议你平时要主要恰当饮食营养,防止暴饮暴食,忌烟酒,并不定期产检。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病情尽快到正规三甲医院进行系统规范的检查,这样才能对症治疗尽快康复。

1个回答

肝血管瘤影响寿命吗?

首先请您不要忧心,因为肝血管瘤一般是绝不会干扰寿命的,而且对于没临床诊断症状,直径不大的血管瘤可以不救治;较大的主要是积极手术救治等,及早的救治,消除症状,是绝不会干扰患者的性命的。患者日常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禁烟酒,多增加日常锻炼以此来提高患者免疫力,避免病情复发。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