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蛔虫病

>

寄生虫病的病因和危害

寄生虫病的病因和危害

  寄生虫在宿主的细胞、组织或腔道内寄生,引起一系列的损伤,这不仅见于原虫,蠕虫的成虫,而且也见于移行中的幼虫,他们对宿主的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寄生虫病的病因

  1.寄生虫数量和毒力:

  侵入的虫体数量愈多、毒力愈强,发病的机会就愈多,病情也较重。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虫体对寄主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引起的损害,虫体分泌的毒素或酶引起的组织坏死,以及寄主反应引起的嗜酸粒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的浸润,甚至形成嗜酸粒细胞性脓肿和对幼虫或虫卵产生的嗜酸粒细胞性肉芽肿。

  2.寄主的免疫力:

  寄主的抵抗力愈强,感染后发病的机会就愈小,即使发病,病情也较轻。寄生虫病发病的过程是寄主与虫体相互斗争的结果。

  传染源:包括带虫(囊)者、贮存寄主和转续寄主。如阿米巴带囊者、黑热病患者均可作为疾病的传染来源;家犬可作为黑热病的贮存寄主;野猪则可作为肺并殖吸虫的转续寄主而传播疾病。

  二、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掠夺营养: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及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均来自宿主,寄生的虫荷越多,对宿主营养的掠夺也越严重。有些肠道寄生虫,不仅可直接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还可妨碍宿主吸收营养,致使宿主较易出现营养不良。

  2.机械性损伤: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定居均可造成宿主组织损伤或破坏。如布氏姜片吸虫依靠强而有力的吸盘吸附在肠壁上,可造成肠壁损伤;并殖吸虫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可引起肝、肺等多个器官损伤;

  细粒棘球绦虫在宿主体内形成的棘球蚴除可破坏寄生的器官外还可压迫邻近组织,造成多器官或组织的损伤;

  蛔虫在肠道内相互缠绕可堵塞肠腔,引起肠梗阻。

  有些兼性或偶然寄生虫侵入人体或造成异位寄生,虫体在人体内的移行或定居引起宿主的组织损伤一般较专性寄生虫更为严重。如果寄生部位是脑、心、眼等重要器官,则预后相当严重,可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致命。

  3.毒性与免疫损伤:

  寄生虫的排泄、分泌物,虫体、虫卵死亡的崩解物,蠕虫的蜕皮液等可能引起组织损害或免疫病理反应。

  如寄生于胆管系统的华支睾吸虫,其分泌物、代谢产物可引起胆管上皮增生,附近肝实质萎缩,胆管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进一步发展可致上皮瘤样增生,血吸虫抗原与宿主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损伤;再如,钩虫成虫能分泌抗凝素,使受损肠组织伤口流血不止。

蛔虫病在线咨询

更多

蛔虫感染检查方式是

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就会引起蛔虫病。临床可见脐周疼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容易饥饿等表现。主要的检查方法就是病原学检查,就是采用粪便涂片,观察有无虫卵;血常规,蛔虫病并发感染时可见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B超和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蛔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个回答

宝宝能吃能睡就不长肉是不是有蛔虫

有蛔虫的表现出为孩子经常脐周围或脐稍上方有隐痛感,有时在饿的状态下,孩子腹痛明显些,晚上睡觉时有磨牙、流口水现象,除了部分孩子,再次出现精神萎靡或激动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佳、磨牙、易惊这些症状,孩子经常吃得多还容易饥饿,爱吃零食,吃得多也总胖不下来,你可根据以上推测孩子是不是有蛔虫,如果有及时去医院诊病。

1个回答

怎么样处理肚子里的蛔虫和寄生虫

正常成年人再次出现吸血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可能会与经常排便生冷食物和当地的水源工业污染等有关系,救治肌酸痛传染,主要是动用驱虫药物,可以间断动用,也可以连续动用,最好是到医院的消化科先去诊病,化验大便查寻虫卵,诊断以后再考量用药,用药治疗后留意仔细观察大便情况,看如何有寄生虫排出来。

1个回答

上厕所排除一条类似蛔虫的东西有影响吗

有一定干扰的,可能会是有肠道激生中传染,需要有及时去医院做几下大便寄生虫检验,如果诊断的话,可以遵医嘱适当服食许多驱肠虫的药物,不然会干扰吸收和炼化,时间长了会直接危害到身体健康。平时要留意饮食要健康和卫生,饭前便后要洗脸,不要喝生水,少吃路边摊等不卫生的食物。

1个回答

儿童几岁开始打蛔虫最合适

一般在孩子两岁约莫的时候,需要有给孩子做个驱虫救治,也需要有留意带孩子去医院做个有关的仔细检查,在仔细检查出的腹部有虫的时候,对症的动用药物救治,这样彻底恢复下来比较的快,平时的时候需要有留意作好孩子的饮食,始终保持孩子饮食清洁卫生的比较好,定期检查孩子的身体状态。

1个回答

儿童蛔虫怎么办?

孩子屁股痒,尤其睡觉时比较明显,有可能是蛲虫传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建议,可以动用驱虫的药物,对症救治,平时必须留意饮食的卫生,尤其是生冷食物,直接食用时需要有擦洗干净,救治期间,衣物被褥也是需要有动用热水烫洗,防止重复传染。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