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甲亢

>

警惕甲亢药物治疗中粒细胞缺乏症发生

警惕甲亢药物治疗中粒细胞缺乏症发生

  药物治疗是甲亢的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应用十分广泛,但不得不说该方法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因为时有药物不良反应出现(发生率约为5-20%),甚至出现极其严重的致命性反应,如粒细胞缺乏、肝坏死,这种情况可能与个体特意体质与敏感性有关。发生这些情况令医生提心吊胆,对甲亢患者来说也意味着灾难。

  粒细胞缺乏症(当外周血液中粒细胞计数<0.5*109/L可以诊断,正常参考范围为2-7*109/L)最常发生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治疗甲亢的药物(甲巯咪唑与丙基硫氧嘧啶)所致,甲亢药物治疗中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的几率不高,据报道为0.3%,但一旦发生得不到及时认识与治疗则后果严重,如出现感染高热,甚至发生败血症,故医生与患者一定要有所警惕,值得医患共同关注。

  据我的近1年以来接诊患者加会诊的初步统计,因甲亢与治疗甲亢的药物导致严重的白细胞减少患者达50例,因治疗甲亢的药物导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8例,这些患者都有幸得到了正确的诊断与积极的治疗,从而避免了发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例1,男性,40岁,确诊Graves甲亢2月,服甲巯咪唑片治疗2月,某日感到咽部疼痛,很快加剧,自以为感冒,治疗无效,后体温快速上升达40摄氏度,来医院急诊检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0.6(正常4-10),粒细胞0.3。患者出现精神萎靡错乱,后由本院核医学甲状腺专科确诊为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立即陪护患者急诊入住血液科层流室住院治疗。经过1周升高白细胞与抗感染等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约3周后接受核医学科碘131治疗。经过1年的随访,甲亢治愈,白细胞正常。

  例2,女性,50岁,甲亢13个月,不规范甲巯咪唑治疗,仅服药3月,自认为治愈,停药8个月甲亢再现加重。再次服药3周后查白细胞1.6,3日后复查粒细胞为0。当时患者高热,咽痛,声嘶,体温维持38-40摄氏度。近日患者已经转入我院接受治疗,同时积极准备进行碘131治疗。

  从以上可见,患者甲亢服用西药治疗时一定要遵守医嘱,规范治疗,按时复诊检查,当治疗中出现咽部疼痛,高热时需要立即去医院检查看看有无粒细胞减低或缺乏,以免发生败血症而致严重不良后果。

甲亢在线咨询

更多

甲亢引起全身瘙痒

甲亢可能会引起身上痒。甲亢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多汗以及乏力等症状,并且还会出现皮肤瘙痒以及心悸等症状,部分人群可能还会出现体重减轻的现象。甲亢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甲酰胺咪唑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就需要到当地的正规医院做甲状腺功能检测检查,明确具体病因后配合医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个回答

治疗甲亢病

甲亢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简称,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融合而引起的内分泌疾病。甲亢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放射点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口服咪唑类和硫氧嘧啶类,代表物分别为:甲巯咪唑和丙基硫氧嘧啶;手术治疗适合于甲状腺肿大明显,或者是高度怀疑甲状腺恶性肿瘤,甚至引起气管压迫,呼吸困难;碘131治疗是用同位素的射线,来破坏甲状腺功能进行治疗。

1个回答

后甲亢怎么引起的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弥漫性毒性的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所导致的甲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产生一些抗体,其中可以与甲状腺滤泡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并使受体活化,刺激甲状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其他可以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原因比较复杂,临床上发病率比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偏低。

1个回答

甲亢引起尿频

甲状腺功能看见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尿频,对泌尿系统的影响不是太大,但是可以影响到其它的系统,比如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和精神神经系统等。比如可以出现排便次数增加,白细胞总数减低,男性阳痿,女性月经减少,心动过速,脉压增大,紧张焦虑,思想不集中,失眠不安,怕热多汗,体重下降等。

1个回答

甲亢能引起肌肉萎缩

甲亢作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主要症状有心悸、出汗、体重下降、手抖、突眼、易饿等,还有眼睑水肿、视力模糊,它会引起体重下降,就是脂肪的减少,并不会引起肌肉萎缩,针对本次问诊,医生更新了总结建议:女25岁,甲亢的问题,建议你做骨盆磁共振扫描,看股骨头的情况,再就是做肌电图,看有无神经受损的情况,针对本次问诊,医生更新了总结建议:女25岁,甲亢与肌肉萎缩。

1个回答

颈椎能引起甲亢吗

你好,1.颈椎病不会引起甲亢。2.您的痛苦有可能是甲功异常引起的,建议您到医院抽血化验甲功七项,也看看抗体的表达。加做甲状腺超声观察甲状腺形态。3.如果是甲亢的问题,经过合理的治疗,会随着甲亢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是甲状腺炎症,属于自限性疾病,大约2周可恢复。不要担心,规律生活,多休息,去医院检查。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