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狂犬病

>

防治狂犬病有了“救生圈”

防治狂犬病有了“救生圈”

  发病,即意味着死亡,这是狂犬病让人谈者色变的原因。

  一旦被宠物咬伤,什么是维护生命、让我们转危为安的“救生圈”呢?

  咨询:人被狂犬咬伤后,为何发病情况不一?

  专家答疑:人是否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病率一般为20%~30%。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

  未预防接种者,被病犬咬伤后发病率为20%~30%,如果伤口处理和接种疫苗及时,发病率则可降低至0.15%。

  如发生以下情况者,更易发生狂犬病:

  *咬伤部位:在头、面、颈、手指、会阴等末梢神经丰富处。

  *创伤程度:严重咬伤,或创口深而大。

  *伤口处理:咬伤后未及时处理伤口。

  *注射疫苗:未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病疫苗。

  *免疫水平:患有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

  咨询:那么,一旦感染狂犬病病毒后该怎样治疗呢?

  专家答疑:狂犬病一旦发病,则无特效药可治。

  摆脱噩运的唯一选择是——咬伤后紧急免疫接种。

  狂犬病是目前所有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病毒性疾病,至今医学上还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

  所以应严格按照适应证接种疫苗,以维护生命、摆脱噩运。

  此外,狂犬病血清可直接中和狂犬病病毒,但须即刻使用,越早效果越好。

  咨询:孕妇、儿童能不能接种狂犬病疫苗?

  专家答疑:可以。

  狂犬病疫苗对孕妇和胎儿均无害。

  必要情况下,孕期也可进行免疫接种。

  对儿童,一般不作为常规接种。

  若家中有宠物,不管是饲养宠物的家庭成员还是儿童,只要接触动物较多,均应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

  咨询:应到哪里接种狂犬病疫苗?注射方法如何?有无副作用?

  专家答疑:若怀疑被患狂犬病动物咬伤,应在48小时内,赴医院或区县卫生防疫站注射狂犬病疫苗。

  注射后,少数人可有轻微副作用。

  狂犬病疫苗采用肌肉注射(一般为上臂三角肌)。

  注意!切勿臀部注射,因臀部脂肪多,会影响疫苗的抗原性。

  轻度咬伤者,在咬伤当天、咬伤后第7天和第14天,各注射2毫升;重度咬伤者,需增加治疗次数,即在咬伤当天、咬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各注射2毫升。

狂犬病在线咨询

更多

狂犬病治疗

狂犬病发作以后需要考虑的是一下三点。1.隔离,必须单独隔离患者,防止唾液污染,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受到声音、光、风的刺激。2.对症治疗,狂躁时,需要镇静,抽搐时,需要解除痉挛,必要时气管切开,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出现脑水肿要脱水治疗等等。3.抗病毒治疗,目前虽然没有特效抗病毒药,但是,仍然可以试用干扰素和大剂量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治疗。

1个回答

人感染狂犬病怎么办

人感染狂犬病以后的死亡率是特别高的,可以出现短时间的畏水,怕光,肌肉痉挛等等最终而危及生命,所以如果高度怀疑患者感染的狂犬病,一定要及早住院治疗,早期针对患者进行隔离,针对性的用药调理,力争把患者能从生命线上拉回来,另外平时要做好个人的防护,尤其是和动物接触,不慎被狗咬伤,一定要及早注射疫苗来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1个回答

狂犬病会引起抽搐么

狂犬病会引起抽搐。这种病属于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非常高,目前仍然没有治疗方法。患者在被携带病毒的猫狗咬伤以后,一旦感染病毒,三个月内必然会发病,在急性发作时期,不仅会发生抽搐现象,还会引起其它严重症状,比如呼吸困难、恐水、痉挛等。即便是发作初期,也会产生不良情绪,患者极易脾气暴躁,被咬伤的部位甚至会发生瘙痒症状。

1个回答

狂犬病毒可能在精液中繁殖吗?

你好,狂犬病一旦复发个星期内就会濒死,所以你一年不可能有两三次复发的观点。你一年有两三次的复发和狂犬病是没什么关系的,已经有这么十多年没死的话,我认为就是没传染狂犬病的。如果你身体体内有狂犬病毒,那么可能会在精液中所含,血液中也会有所含病毒的。需要声明注意通过听你的描述,要多食水果,按时服药,按时复查。

1个回答

被狗舔了嘴会得狂犬病吗

您好,您所叙述的这种情况是绝不会传染狂犬病的,因为狂犬病只好通过血液实施散播,再次发生的前提就是实施血液上的互换,虽然您的女儿亲了小狗,但是并没有再次发生血液上的碰触,因此绝不会传染狂犬病。但是这种行径毕竟是不卫生的,以后不建议这样做。期望对你有所协助。需求注意通过你的情况,你这种属于呼吸传染,一定要带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1个回答

我总是担心自己会得狂犬病怎么办

总是忧心自己得狂犬病,如果是没破皮就绝不会引来狂犬病,也不需要过度忧心和救治。建议还是岔开注意力,目前应该是再次出现了心理障碍考量还是有心理压力,必须留意,剔除心理压力,可以看心理医生,针对目前的情况并绝不会引来狂犬病,必须要积极培训积极练习,不要再想这些东西。需要强调的是多食蔬菜水果,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