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狂犬病

>

孩子被咬伤应该如何护理呢?

孩子被咬伤应该如何护理呢?

  孩子被蜜蜂、蜈蚣、蝎子蛰伤后

  第一步:拔出小刺。被蜜蜂、蜈蚣、蝎子等昆虫蛰咬后,皮肤上会留下一个小刺,如果肉眼能看到,要进快把小刺拔出,以免昆虫体内的毒液进入孩子身体。

  第二步: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如果找不到肥皂水,也可以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冰块敷在蛰咬处,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第三步:最好带孩子到医院检查。确认蛰咬孩子的昆虫是否有毒,以及孩子被蛰咬后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孩子被乌龟咬伤后

  第一步:不要乱动,引开乌龟。孩子越动,乌龟会咬得越死,此时要稳住孩子,并用乌龟喜欢吃的东西(比如肉)在旁边引开它,让它松口。

  第二步:止血。一旦乌龟松口,要马上用消毒纱布压住伤口,为孩子止血。

  第三步:送孩子到医院检查。为了确保孩子不被乌龟口中的细菌感染,要把孩子送到医院。

  动物咬伤热点问答

  Q 被猫狗抓伤什么程度需要打狂犬疫苗?

  A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动物咬伤分类和处理方法

  分类与动物接触类型推荐治疗方法

  触摸或喂养动物,舔及完整皮肤如无皮肤破损,无需采取任何措施,无流血,多为轻度擦伤或抓伤立刻接种疫苗,一处或多处皮肤穿透性咬伤,唾液污染黏膜立刻使用抗狂犬病血清和接种疫苗

  Q哪些动物可能传播狂犬病?

  A野生动物和家畜是狂犬病主要的传染源。犬在携带和传播狂犬病毒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统计资料表明,犬是人类感染的最主要来源,约占85%左右;其次是猫;狼、狐狸等野生动物也能传播本病,这也是为什么被猫抓伤、咬伤后也要注射狂犬疫苗。

  Q 被昆虫咬伤后必须到医院检查吗?

  A一般的蚊虫蛰伤不用到医院检查,但像蜜蜂、蜈蚣、蝎子这类昆虫可能有毒,简单处理后最好到医院检查。不论被哪种昆虫蛰咬,都要注意孩子是否有过敏症状,先观察半小时左右,如果发现孩子有呼吸困难、呼吸声音变粗、带有喘息声音,要立即送最近的医院去检查。

  Q 何时需要打破伤风疫苗?

  A如果孩子出现皮肤破损等床上,且在5年之内没有注射过破伤风疫苗,那么需要注射1针破伤风疫苗,且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所以,被动物咬伤后,家长要先告诉医生孩子是否打过破伤风疫苗。

狂犬病在线咨询

更多

狂犬病治疗

狂犬病发作以后需要考虑的是一下三点。1.隔离,必须单独隔离患者,防止唾液污染,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受到声音、光、风的刺激。2.对症治疗,狂躁时,需要镇静,抽搐时,需要解除痉挛,必要时气管切开,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出现脑水肿要脱水治疗等等。3.抗病毒治疗,目前虽然没有特效抗病毒药,但是,仍然可以试用干扰素和大剂量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治疗。

1个回答

人感染狂犬病怎么办

人感染狂犬病以后的死亡率是特别高的,可以出现短时间的畏水,怕光,肌肉痉挛等等最终而危及生命,所以如果高度怀疑患者感染的狂犬病,一定要及早住院治疗,早期针对患者进行隔离,针对性的用药调理,力争把患者能从生命线上拉回来,另外平时要做好个人的防护,尤其是和动物接触,不慎被狗咬伤,一定要及早注射疫苗来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1个回答

狂犬病会引起抽搐么

狂犬病会引起抽搐。这种病属于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非常高,目前仍然没有治疗方法。患者在被携带病毒的猫狗咬伤以后,一旦感染病毒,三个月内必然会发病,在急性发作时期,不仅会发生抽搐现象,还会引起其它严重症状,比如呼吸困难、恐水、痉挛等。即便是发作初期,也会产生不良情绪,患者极易脾气暴躁,被咬伤的部位甚至会发生瘙痒症状。

1个回答

狂犬病毒可能在精液中繁殖吗?

你好,狂犬病一旦复发个星期内就会濒死,所以你一年不可能有两三次复发的观点。你一年有两三次的复发和狂犬病是没什么关系的,已经有这么十多年没死的话,我认为就是没传染狂犬病的。如果你身体体内有狂犬病毒,那么可能会在精液中所含,血液中也会有所含病毒的。需要声明注意通过听你的描述,要多食水果,按时服药,按时复查。

1个回答

被狗舔了嘴会得狂犬病吗

您好,您所叙述的这种情况是绝不会传染狂犬病的,因为狂犬病只好通过血液实施散播,再次发生的前提就是实施血液上的互换,虽然您的女儿亲了小狗,但是并没有再次发生血液上的碰触,因此绝不会传染狂犬病。但是这种行径毕竟是不卫生的,以后不建议这样做。期望对你有所协助。需求注意通过你的情况,你这种属于呼吸传染,一定要带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1个回答

我总是担心自己会得狂犬病怎么办

总是忧心自己得狂犬病,如果是没破皮就绝不会引来狂犬病,也不需要过度忧心和救治。建议还是岔开注意力,目前应该是再次出现了心理障碍考量还是有心理压力,必须留意,剔除心理压力,可以看心理医生,针对目前的情况并绝不会引来狂犬病,必须要积极培训积极练习,不要再想这些东西。需要强调的是多食蔬菜水果,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