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狂犬病

>

养狗需防狂犬病

养狗需防狂犬病

  现在,养狗的人越来越多,时常有小孩被狗咬,家长十分担心孩子是否会得狂犬病。孩子被狗咬后如何处理?怎样预防狂犬病?这是家长十分想要了解的知识。

  狂犬病又称“疯狗病”、“恐水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狂犬是主要的传染源,但猫等其它家畜也能传染本病。狂犬病毒存在于病人或病兽的神经组织和唾液中,当被狂犬咬伤时,唾液中病毒通过咬伤处进入人体。被狂犬咬过的人并不都会发生狂犬病,这与被咬伤的部位有关。一般来说,面部被咬伤的人发生狂犬病的可能性最大,病情也最重,其次是手、脚被咬伤的人。儿童防卫能力差,又喜欢追逐狗、猫,容易被咬,发生狂犬病的机会较多。

  被狂犬咬伤后,约经半个月至6个月,也有长达1年以上的潜伏期后才发病。疾病初起时,患儿有低热、头痛、食欲不好、呕吐和容易发脾气。但最主要的特征是早已痊愈的伤痕此时又发生刺痛、麻木、瘙痒或是有蚂蚁走动的感觉。约经l-2天后,患儿出现躁动不安,极度恐惧,虽微风和轻碰也能引起咽喉部抽痉和呼吸困难,甚至全身抽搐。此时最重要的特征是咽喉部的痉挛,每当饮水时咽喉部就发生剧烈的抽痉,甚至在听到水的声音或看到水时就发生同样的现象,“恐水病”之名即因此而起。在发作间歇期,患儿神志清楚,语言清晰,但有大量流诞和脉搏加快的现象。经1-3天后,患儿变得十分安静。抽痉停止,有时还可勉强进食,似乎病情有所好转,但患儿可很快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亡。因此,整个病程约7-10天的时间。

  由于本病的病情凶险,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因此,孩子在被犬、猫等咬伤后,不管是否是疯狗、疯猫,应立即处理伤口。在咬伤部位的近心端缚上止血带,挤出伤口处血液,促进含病毒的血液流出,并用20%肥皂水反复清洗伤口至少20分钟,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处理迟了效果不好或根本无效。同时要把犬、猫隔离观察14天,明确是否狂犬、狂猫,必要时可送防疫站检验。在伤口处理好后,及时去卫生防疫站注射狂犬疫苗,直到断定不是狂犬狂猫才停上注射。如该犬或猫无从追踪,则应将全程预防接种进行到底。此外,小儿若与狂犬有密切接触、即使无明显咬伤或抓伤,亦应注射狂犬疫苗。

  预防狂犬病关键是对养狗养猫的管理,在城市应限制养狗,所养的狗要注射狂犬疫苗,要有防疫许可证。 

狂犬病在线咨询

更多

狂犬病治疗

狂犬病发作以后需要考虑的是一下三点。1.隔离,必须单独隔离患者,防止唾液污染,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受到声音、光、风的刺激。2.对症治疗,狂躁时,需要镇静,抽搐时,需要解除痉挛,必要时气管切开,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出现脑水肿要脱水治疗等等。3.抗病毒治疗,目前虽然没有特效抗病毒药,但是,仍然可以试用干扰素和大剂量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治疗。

1个回答

人感染狂犬病怎么办

人感染狂犬病以后的死亡率是特别高的,可以出现短时间的畏水,怕光,肌肉痉挛等等最终而危及生命,所以如果高度怀疑患者感染的狂犬病,一定要及早住院治疗,早期针对患者进行隔离,针对性的用药调理,力争把患者能从生命线上拉回来,另外平时要做好个人的防护,尤其是和动物接触,不慎被狗咬伤,一定要及早注射疫苗来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1个回答

狂犬病会引起抽搐么

狂犬病会引起抽搐。这种病属于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非常高,目前仍然没有治疗方法。患者在被携带病毒的猫狗咬伤以后,一旦感染病毒,三个月内必然会发病,在急性发作时期,不仅会发生抽搐现象,还会引起其它严重症状,比如呼吸困难、恐水、痉挛等。即便是发作初期,也会产生不良情绪,患者极易脾气暴躁,被咬伤的部位甚至会发生瘙痒症状。

1个回答

狂犬病毒可能在精液中繁殖吗?

你好,狂犬病一旦复发个星期内就会濒死,所以你一年不可能有两三次复发的观点。你一年有两三次的复发和狂犬病是没什么关系的,已经有这么十多年没死的话,我认为就是没传染狂犬病的。如果你身体体内有狂犬病毒,那么可能会在精液中所含,血液中也会有所含病毒的。需要声明注意通过听你的描述,要多食水果,按时服药,按时复查。

1个回答

被狗舔了嘴会得狂犬病吗

您好,您所叙述的这种情况是绝不会传染狂犬病的,因为狂犬病只好通过血液实施散播,再次发生的前提就是实施血液上的互换,虽然您的女儿亲了小狗,但是并没有再次发生血液上的碰触,因此绝不会传染狂犬病。但是这种行径毕竟是不卫生的,以后不建议这样做。期望对你有所协助。需求注意通过你的情况,你这种属于呼吸传染,一定要带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1个回答

我总是担心自己会得狂犬病怎么办

总是忧心自己得狂犬病,如果是没破皮就绝不会引来狂犬病,也不需要过度忧心和救治。建议还是岔开注意力,目前应该是再次出现了心理障碍考量还是有心理压力,必须留意,剔除心理压力,可以看心理医生,针对目前的情况并绝不会引来狂犬病,必须要积极培训积极练习,不要再想这些东西。需要强调的是多食蔬菜水果,放松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