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梅毒

>

二期梅毒有哪些症状

二期梅毒有哪些症状

  专家:二期梅毒都有哪些症状?

  二期梅毒主要是指一期梅毒在出现硬下疳,梅毒螺旋体由硬下疳附近的淋巴结进入血液传播到全身,使人体几乎所有的组织及器官受累,经过6—8周的潜伏期,可出现低热、头痛、全身不适、肌肉和关节酸痛、食欲不振。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粘膜疹、骨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脑膜炎等症状。二期梅毒都有哪些症状?此时本病的传染性很强,常有表现为以下几种:

  1、二期眼梅毒。可发生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胳膜炎、视神经炎和视网膜炎等。

  2、二期早发梅毒疹。其特色症状复杂,具有斑疹型、丘疹型、脓疮型等多样疹型,危害分布广泛、呈铜红色、不痛不痒,且血清呈强阳性不医治也可完全消灭。

  3、二期神经梅毒。多为无症状性神经梅毒,但脑脊液会出现蛋白增多、淋巴细胞数增加等有异常改变,还可发生脑膜炎,脑血管梅毒及脑膜血管梅毒等。

  4、二期骨骼危害。由于梅毒螺旋体侵犯了骨骼及骨关节引起的,无显着炎症现象。

  5、二期复发梅毒。因医治不彻底或患者免疫力下降,二期危害消退后可重新出现。可有皮肤粘膜、眼、骨及内脏危害复发,最常见者为皮肤粘膜复发,其危害与二期梅毒大体相似,但皮疹数目较少,分布比较局限,群集的倾向较二期时更为显着,破坏性较大,好发于肛周、脐窝、腋窝、阴部、及掌部。

  二期梅毒都有哪些症状?北京资深专家介绍,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与梅毒患者在一起生活要注意什么呢?

  1、切忌与梅毒患者行房事;

  2、照顾患者后要用流动水,肥皂细心洗手,最好用消毒药对手消毒。

  3、在生活上尽量隔离,洗、饮食用具要与患者分隔专用。

  4、患者用过的东西,尤其是厕所坐桶要用消毒药消毒。

  5、患者的内衣裤要煮沸、消毒后洗涤。

  6、与患者有性触摸的配偶应及时到性病防治所检查,督促患者彻底医治,定期查血。


【本文由重庆二建医院供稿】

梅毒在线咨询

更多

男梅毒怎么引起的

男性梅毒可能是由于性接触引起的,还可能会通过血液以及乳汁等感染梅毒,并且同性恋者梅毒发生几率是比较大。梅毒早期的症状可能会出现外生殖器上有红斑的症状,如不及时治疗还可能会导致附近部位淋巴结肿大的情况。梅毒是比较严重的性疾病,所以应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还应定期到医院,治疗期间,还应做好个人卫生清洁。

1个回答

梅毒如何感染的

梅毒是一种由被称为梅毒螺旋体的有机体感染引起的疾病,梅毒螺旋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独立生物,感染后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疾病,梅毒感染有四种主要途径,首先,感染是通过不洁的性生活进行的,第二种方式是母婴传播,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梅毒,梅毒螺旋体将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婴儿,第三种方式是通过血液传播,第四种方式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要尽快的对症治疗。

1个回答

梅毒引起头疼头晕吗

当出现继发感染的时候,硬下疳部位还会有大量的分泌物流出,并且腹股沟或着近卫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的现象。肿大的淋巴结大小不等、摸起来质地很硬、不粘连、也没有溃疡情况出现。二期梅毒以梅毒疹为特征,并且有全身症状的出现,患者会出现头痛、发热、骨关节疼痛、肝脾肿大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同时梅毒可以随着血液的流动而侵犯人体的很多器官和系统。最容易侵犯的就是皮肤和黏膜,皮肤梅毒疹发生的时候呈现广泛而对称的分布,疹子不痛不痒,在愈合后也不会留下任何的瘢痕,同时患者的黏膜会出现红肿现象,另外,梅毒患者还会出现脱发。

1个回答

共用餐具感染梅毒

共用碗筷一般是不会传染梅毒的,但是如果出现有口腔溃疡或者接触了梅毒患者的分泌物,就有可能会传染。这个疾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也有可能会接触梅毒患者的唾液,血液等分泌物而引起。平常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洁身自爱都是可以防止有梅毒,梅毒主要是通过青霉素治疗,如果对青霉素过敏可以用四环素类抗生素。

1个回答

梅毒抗体阳性是什么引起的

梅毒抗体阳性说明机体感染梅毒的可能性很大,可见以下几种情况:一,技术性假阳性反应:由标本的保存,如细菌污染或溶血转述或实验室操作的技术所造成,据估计约25%的假阳性属于这类假阳性。二,生物学假阳性反应,不是由于技术性错误,而是由于病人有其他疾病或生理状况发生变化,其梅毒血清反应出现阳性,在这些假阳性反应中,大多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少数为药物诱发的红斑狼疮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呈弱阳性反应。

1个回答

游泳池能否感染梅毒

在公共游泳池游泳被传染梅毒的机率极小,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少数也可通过污染的生活用具传染。然而性病病原体比较娇嫩,喜欢在温暖、潮湿及分泌物中生存,离开人体存活时间不长,因此一般消毒方法即可杀死。如今游泳池的水多数经过消毒,这样的情况下病原体会很快死亡,但是危险因素也是存在的,建议在下水游泳之前口服抗过敏药物。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