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梅毒

>

远离梅毒的途径有哪几种

远离梅毒的途径有哪几种

  远离梅毒的途径有哪几种?梅毒是一种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以及伤害的疾病,这种疾病具有着极高的发病率,所以一旦患上梅毒的话,患者一定要及时的接受治疗,以免影响了自己的病情,目前,治疗梅毒的方法是很多的,患者可以选择,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梅毒的治疗方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1、治疗病程长于2年的梅毒,可采用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单位,每日1次,肌肉注射,连续15天为1疗程,疗程量1200万单位,也可在停药2周后再给第二疗程,总量2400万单位,或用苄星青霉素G240万单位,每周1次,肌肉注射治疗梅毒,共3次。

  2、治疗早期梅毒,用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单位,每日1次肌肉注射,连续10天,总量800万单位;或苄星青霉素G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2次。

  3、如有心衰,首先治疗心衰,当心功能代偿时,从小剂量开始注射青霉素,以避免因吉海氏反应(因大量药物杀死大量梅毒螺旋体,释放出异性蛋白和类毒素,经吸收后,全身及局部均出现炎症反应)造成的病情加剧或死亡。用普鲁卡因青霉毒G8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15天为1疗程,疗程总量1200万单位,共2个疗程或更多,疗程间停药2周。

  4、先天梅毒治疗与后天梅毒相同,首选青霉素,不同的是普鲁卡因青霉素G5万单位/千克,每日肌肉注射1次。因妊娠4个月前胎盘循环尚未建立,故先天梅毒多发生于妊娠4个月之后。患梅毒的孕妇如在妊娠早期(前3个月)进行充分的抗梅毒治疗,则胎儿可免受感染,如在妊娠晚期治疗,则不能预防胎儿的先天梅毒。

  以上的文章就是关于“远离梅毒的途径有哪几种”的详细讲解,相信看过的患者会有所了解了,梅毒的出现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只有及时的治疗患者才能康复,希望上述的文章可以帮到大家。

相关阅读:
得知自己患上了梅毒需要怎么做

梅毒在线咨询

更多

男梅毒怎么引起的

男性梅毒可能是由于性接触引起的,还可能会通过血液以及乳汁等感染梅毒,并且同性恋者梅毒发生几率是比较大。梅毒早期的症状可能会出现外生殖器上有红斑的症状,如不及时治疗还可能会导致附近部位淋巴结肿大的情况。梅毒是比较严重的性疾病,所以应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还应定期到医院,治疗期间,还应做好个人卫生清洁。

1个回答

梅毒引起头疼头晕吗

当出现继发感染的时候,硬下疳部位还会有大量的分泌物流出,并且腹股沟或着近卫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的现象。肿大的淋巴结大小不等、摸起来质地很硬、不粘连、也没有溃疡情况出现。二期梅毒以梅毒疹为特征,并且有全身症状的出现,患者会出现头痛、发热、骨关节疼痛、肝脾肿大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同时梅毒可以随着血液的流动而侵犯人体的很多器官和系统。最容易侵犯的就是皮肤和黏膜,皮肤梅毒疹发生的时候呈现广泛而对称的分布,疹子不痛不痒,在愈合后也不会留下任何的瘢痕,同时患者的黏膜会出现红肿现象,另外,梅毒患者还会出现脱发。

1个回答

共用餐具感染梅毒

共用碗筷一般是不会传染梅毒的,但是如果出现有口腔溃疡或者接触了梅毒患者的分泌物,就有可能会传染。这个疾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也有可能会接触梅毒患者的唾液,血液等分泌物而引起。平常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洁身自爱都是可以防止有梅毒,梅毒主要是通过青霉素治疗,如果对青霉素过敏可以用四环素类抗生素。

1个回答

梅毒抗体阳性是什么引起的

梅毒抗体阳性说明机体感染梅毒的可能性很大,可见以下几种情况:一,技术性假阳性反应:由标本的保存,如细菌污染或溶血转述或实验室操作的技术所造成,据估计约25%的假阳性属于这类假阳性。二,生物学假阳性反应,不是由于技术性错误,而是由于病人有其他疾病或生理状况发生变化,其梅毒血清反应出现阳性,在这些假阳性反应中,大多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少数为药物诱发的红斑狼疮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呈弱阳性反应。

1个回答

游泳池能否感染梅毒

在公共游泳池游泳被传染梅毒的机率极小,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少数也可通过污染的生活用具传染。然而性病病原体比较娇嫩,喜欢在温暖、潮湿及分泌物中生存,离开人体存活时间不长,因此一般消毒方法即可杀死。如今游泳池的水多数经过消毒,这样的情况下病原体会很快死亡,但是危险因素也是存在的,建议在下水游泳之前口服抗过敏药物。

1个回答

我同房染上梅毒自宫是什么症状

根据传播途径分为获得性梅毒和胎儿梅毒。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早期获得性梅毒包括原发性梅毒,继发性梅毒和早期潜伏性梅毒。原发性梅毒主要表现为硬化性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继发性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的血流引起的,在各器官造成多发小病灶,常累及皮肤,粘膜,骨骼,内脏感觉神经和神经系统。有梅毒感染史的地方,除梅毒血清学阳性外,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消失,脑脊液正常检查称为潜伏梅毒,发生于机体免疫力。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