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脉管炎

>

脉管炎的三种运动保健方法

脉管炎的三种运动保健方法

  脉管炎主要侵犯肢体,就是四肢的部位。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及其伴行的静脉和皮肤浅静脉,受累血管呈现血管壁全层的非化脓性炎症,管腔内有血栓形成,管腔呈现进行性狭窄以至完全闭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疼痛,严重者肢端可发生不易愈合的溃疡及坏疽。如果想远离此种疾病,就要做好保健措施,下面是关于脉管炎的三种保健方法。

  1、医疗体操:这是针对患肢的专门性练习,如患者某侧下肢有病时,可取平卧位,先将患侧下肢抬高离床面大约70度左右,持续1~3分钟,并做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运动10~30次。随后平放床上休息30秒钟~1分钟。再将患肢下垂于床沿下1~3分钟,又做踝关节有节律的背伸和跖屈运动10~30次。再平放床上休息。如此反复练习3~5遍或更多遍。练习中要结合自然均匀的腹式呼吸,每日运动2~3次。

  2、医疗气功:如疼痛症状不显可取坐位,疼痛较重取仰卧位。练功时着重练意守丹田(指小腹部),即意念集中于小腹部,均匀而缓慢地做腹式呼吸,每分钟 8~12次。以后逐渐把意念转移到下肢,要意想下肢的血液循环,似乎血液随呼吸而循性,直达趾端。每次练功时间从8分钟开始,逐步延长到1小时左右,以感觉患肢温暖舒适、疼痛有减无增为宜。

  3、自我按摩:先取仰卧位,两手按在腹部,向下压紧时呼气,放松时吸气,重复2~30次以上。随后用两手拇指按压两侧大腿近腹股沟部位的股动脉搏动处,用力压紧约1分钟左右,然后突然放松,有一股暖流似向下一冲的感觉,稍停再按,反复3~5次,最后坐起,用两手揉、捏、抚摸患肢,由远端到近端,反复练习3~5遍以上。

  求医网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关于脉管炎保健的三种方法,健身运动可以使痉挛的血管放松,还可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促进患肢形成侧枝循环而使疾病转愈。

  【参考文献《脉管炎300个怎么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防治答疑》】

脉管炎在线咨询

更多

脉管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脉管炎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理疗治疗。中药治疗主要采用活血通络、温经散寒的方法。常用的中成药以及中药注射液主要是脉络宁。中药饮片主要有当归、黄芪、红花、桃仁、赤芍、路路通、地龙、水蛭、鸡血藤、牛膝等,可以先口服汤药,然后再用药渣每天泡脚泡腿,可以增强效果。针灸理疗治疗主要选取局部的穴位,常用的有三阴交、委中、足三里、丰隆、太冲等。

1个回答

老年人脉管炎的治疗

老年人脉管炎的治疗方法包括患肢的保暖,保暖有利于血管扩张,而改善局部的循环状态。另外,要防止创伤,避免感染,因为患肢血液供应差,如果创伤,感染等原因会使患肢出现溃疡或者坏疽,而造成肢体的残疾。另外,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改善循环,缓解疼痛,其中,常用的药物有罂粟碱,阿司匹林,前列腺素e等,也可以选择介入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血管内超声消融术,以及病变血管的搭桥手术等。

1个回答

怎么判断是不是脉管炎

脉管炎是一种可以导致中小动脉节段性狭窄、闭塞、肢端失去营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该病的好发人群是有吸烟历史的青壮年男性。脉管炎的早期症状一般表现为发凉、发麻、疼痛等。患者在病情早期时仅有下肢无力、走路酸胀、指端发麻、发凉等感觉。病情进一步恶化会出现夜间疼痛、患者不能平卧、不能行走,起步就疼,在白天痛感较轻,夜晚会加重,常常造成患者整夜疼痛而不能入眠。

1个回答

脉管炎是传染病吗,我经常和一个脉管炎患者相处会怎样?

脉管炎不是传染性疾病,脉管炎是指动、静脉堵塞或不通畅而再次出现的临床诊断症状,你与脉管炎患者相处完全没有必要忧心 会被感染的问题,你大可以放心好了,一定绝不会被感染的疾病,脉管炎主要是血栓性脉管炎或是动脉硬化闭塞症及糖尿病引来的坏疽,也有些是机械性性伤损引来的静脉炎等情况,不属于传染性疾病,因此你完全没有必要忧心和紧张的问题。必须强调声明不能暴饮暴食,不能吃一些刺激性大的食物,更不能抽烟喝酒。

1个回答

请问脉管炎的症状有哪些?

你好,脉管炎主要的症状是再次出现双下肢疼痛,还可能会拆分有红肿,皮温偏高等,通过仔细检查双下肢血管B超可以明确血流速度减缓。如果还拆分有双下肢麻木症状,并且有腰酸腰痛,还可能会是由于腰椎炎症引来的,比如说腰椎间盘突出,腰间椎间盘膨出等,仔细检查腰椎CT或磁共振可以明确。需要强调的是注意不能吃一些具有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说烧烤,海鲜辣椒等。

1个回答

脉管炎的西医治疗是什么

脉管炎属于血管类疾病当中的一种,发觉后应当及时的实施救治,西医救治的方式就是动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来实施救治,早期是不建议实施手术救治的,手术救治具备一定的风险。脉管炎也被称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服食活血化瘀的药物来实施救治,稳定肢体功血,起些纾解病症的效用。特别声明应该要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粗纤维的食物。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