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妊娠合并肝炎

>

预防肝炎复发妙招

预防肝炎复发妙招

  我在半年前患了急性乙型肝炎,目前,在家休养。听说,肝炎容易复发。请问,在日常生活中,我应注意哪些事项,才能防止肝炎复发。

  北京罗学明

  罗学明读者:

  肝炎患者在家如何休养?怎样预防肝炎复发?这些问题一直被众多的肝病患者所关注。在此提几点看法供您参考:

  (1)正确对待疾病,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因此保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2)预防感染

  慢性肝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在病中或病后,极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感染可使已恢复或稳定的病情再度活动。因此,肝炎病人要注意个人卫生,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防止感冒等感染性疾病。

  (3)防止劳累

  恢复期的肝炎病人可以参加散步、打太极拳等适当的体育锻炼,以不疲乏和劳累为标准。劳累可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诱使病情加重。

  (4)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慢性肝炎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切不可自己随便用药。许多药物都要经过肝脏代谢,因此加重了肝脏负担,导致肝病患者病情加重。

  (5)定期复查肝功能

  有许多肝炎患者认为只要自己精神好、食欲好,肝功能就会正常,不需要检查了。实践证明,许多急性肝炎患者虽然临床症状消失了,可肝功能并未恢复正常。此时若不继续坚持治疗,就有可能转为慢性肝炎。因此,定期检查肝功能对肝炎病人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急性肝炎患者需半个月至1个月检查1次肝功能,急性肝炎恢复期或慢性肝炎患者可1~3个月检查1次肝功能。如果病人再次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情况应随时检查肝功能。

妊娠合并肝炎在线咨询

更多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怎么治稳妥?

目前对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多采用下述措施:(1)休息、保肝鼓励疗法。常用维生素和联合维生素,(2)在孕晚期须增强胎动计数等自我看护。有早产先兆者需及早住院治疗,相衔接无激惹实验及B超等指标看护,注意延长第三产程、预防工作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3)临产后已缓解者可哺乳,如急性期则严令禁止哺乳,可防止母婴横向散播,且有利于母体康复。如果目前您还没有去做仔细检查,建议您尽快去正规的医院理解仔细检查救治。

1个回答

妊娠合并肝炎要怎么办?

怀上期间拆分有肝炎的话,一般是要守护肝细胞,一般可以采取口服守护肝细胞的药物来实施治疗,要密切仔细观察可有再次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情况,同时还要留意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品,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来补充人体内的维生素,同时还要留意多吃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食品。

2个回答

关于孕妇能吃蜂蜜吗

之所以很多朋友问孕妇能喝蜂蜜吗?想必首先是怕对胎儿有影响。蜂蜜是天然的大脑滋补剂,因为在所有的天然食品中,大脑神经元所需要的能量在蜂蜜中含量最高。蜂蜜中富含锌、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是益脑增智、美发护肤的要素。而怀孕期间是胎儿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现代医学临床应用证明,蜂蜜可促进消化吸收,增进食欲,镇静安眠,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作用,洋槐花蜂蜜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孕妇喝蜂蜜首先对于宝宝是很有利的。孕妇每天在上、下午的饮水中各放上数滴蜂蜜,可以有效地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贫血、妊娠合并肝炎等疾病。同时,蜂蜜缓下通便,能有效地预防便秘及痔疮出血。另外,天然的蜂蜜可以作为润肤剂经常外擦,对皮肤的表皮、真皮起直接营养作用,可促进细胞新生,增强皮肤的新陈代谢能力。在选购蜂蜜时大家要注意:要选择蜂蜜表面有微小气泡的蜂蜜(因为那时活性生物酶不断运动所产生的,吃这种蜜对人身体才最好)。枣花蜜表面就有微小气泡,香甜可口,富含维生素C,有效提高孕妇抵抗力,补充孕妇所需营养。孕妇喝蜂蜜好不好相信大家已经有些了解了,孕妇所需的营养成分不相同,因此孕妇除了可适当喝蜂蜜外,还可以选择一些补钙、补血的产品来补充体内所需的

2个回答

请问月经不正常怎么治疗

你好,根据你的问题描述,月经推迟七天属于正常的现象,你可以在推迟十天之后使用验孕试纸自查一下,如果期间来的月经表示没有怀孕。你也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就确定了。

1个回答

请问乙肝患者可以怀孕吗

您好!乙肝孕妇在怀孕的第7、8、9月分别注射一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国际单位),以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宫内传播。乙肝患者所生子女要格外注意,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要及时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之后的2、3、5月再分别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可有效防止感染乙肝病毒。对于慢性活动性乙肝和肝硬化患者,由于症状严重、肝功能明显异常,故暂不宜结婚,应积极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

2个回答

请问怀孕可以吃蜂蜜吗

怀孕期间可以适量吃蜂蜜没有绝对的禁忌指导意见:蜂蜜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如果有便秘的症状可以服用蜂蜜改善通便

2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