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乳腺炎以后,我们是不能仅仅根据它的一些红、肿、热、痛等外观症状来确诊的。要确诊疾病,我们要准备的还很多。专家提出乳腺炎的辅助检查和定性诊断检查必不可少。下面就一起来听听专家对此的讲解吧。
辅助检查:用于乳腺疾病普查的检查技术较多,有价值并且是切实可行的技术只有钼靶摄影与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经济、简便、无痛苦,没有放射性损伤,可短期内反复使用,对年轻的女性尤其是妊娠、哺乳期妇女更为适宜,但对微小钙化的检测敏感性不如乳腺钼靶检查,其特点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差,但随着高频设备与技术的改进与提高,其优势日渐突出,如在鉴别囊、实性肿块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可以发现直径2 mm大小的囊肿;可以辅助X线检查对致密型乳腺进行排查;定位准确,显示乳腺层次清晰;能够探测腋窝和锁骨上淋巴结情况。
乳腺钼靶检查是乳腺癌普查中最重要的手段,异常影像为结节影、微小钙化和乳腺局部结构紊乱。2003年美国癌症学会(ACS)的乳腺癌普查指南建议女性40岁开始进行乳房摄片检查;应当依据老年女性的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确定乳腺摄片可能给其带来的益处和危险,从而决定其是否继续进行摄片,健康的女性应当继续进行乳房摄片。美国放射学会则建议,每位健康妇女应拍摄乳腺的资料X线片,以供今后普查和诊断时参考,但摄片的年龄不宜迟于40岁。若受检妇女本人有乳腺癌病史,或有乳腺癌家族史,拍片的年龄应提前。以后根据物理检查、X线检查情况和患者的高危因素等,再决定拍片的间隔时间是1年还是2年。除非临床诊断需要,2次拍片的间隔时间不宜太接近,一般不少于1年。
定性诊断性检查:在普查中,对发现的可疑对象需要进行穿刺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作出最终的定性诊断。
所谓细胞学诊断就是用5~10 ml的普通注射器,接上6~8号针头,对临床可疑病变进行穿刺,然后用负压抽取肿块内的细胞,将细胞涂于载玻片上,请细胞病理科医生进行诊断。该方法简便易行,创伤小、费用低、报告及时,正确的细针穿刺不会引起肿瘤播散。但由于细针穿刺所获得的细胞数较少,故要求医生有较高的诊断水平,且有极少出现假阳性结果的病例。
组织学诊断是从乳腺病变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确定病变的良、恶性,预测病人的预后并指导治疗。这才是诊断的金标准。对可疑的、尤其是不可触及的结节灶或是微小钙化灶,提倡在超声或钼靶引导下进行定位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乳腺炎的检查问题有所了解了吧。如果检查出了我们患有乳腺炎,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切莫硬抗,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乳腺炎在线咨询
更多
浆细胞乳腺炎怎么治疗
浆细胞乳腺炎通常可以采取口服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比如使用抗生素或者是糖皮质激素,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的,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比如切开引流术或者是乳管切除术。治疗期间一定要多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并且还要根据身体的情况适当的参加一些运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在睡觉时要避免侧卧患侧,能够预防患侧乳腺水肿以及减轻不适。
1个回答
如果胸没有红肿会是乳腺炎吗
乳房炎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乳房中的某些部位会出现弥漫性胀痛,边界不清,并有许多明显的压痛感。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乳头皲裂,哺乳时乳头感到针扎样痛,乳头表面有脓点,或有很小的裂口。三是蜂窝组织炎若不能及时消散,将会导致炎症的持续发展,并形成组织坏死和脓肿。并且肿块也会逐渐变大变硬,疼痛也会更加严重,有些会出现持续的剧烈疼痛,而且乳房的局部皮肤会有红肿,灼热感。
1个回答
回奶会不会得乳腺炎
科学的回奶是不会得乳腺炎的。如果泌乳量比较少,回奶比较简单,停止哺乳之后,泌乳量会持续减少,自然回奶。泌乳量大的患者则需要服用药物或者是外敷药物,促进乳汁分泌减少。生活中要保证饮食方面均衡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平时多休息,不要熬夜,避免劳累,不要着凉,注意保暖。
1个回答
乳腺炎会连续低烧吗
乳腺炎一般是由于乳腺部位受到细菌感染引起的,是有引起低烧的可能性的,还常常伴有肿胀,并且轻微的疼痛,可以通过一些乳房部的热敷来进行缓解低烧的症状,也可以用一些正确的按摩方式通过按摩乳房来进行缓解,期间要多喝一些温开水,这对于乳腺炎的恢复来说也是有非常好的效果。
1个回答
怎么样预防乳腺炎
预防乳腺炎要保持乳房部位清洁,避免感染,要及时把多余的乳汁挤出来,避免导致乳房堵塞,导致出现乳腺炎。建议平时要以饮食清淡为主、饮食要有规律、定时用餐、不吃辛辣生冷刺激性的食物、要吃一些营养比较丰富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在患有乳腺炎的时候,不要私自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1个回答
慢性乳腺炎能根治吗
慢性乳腺炎是可以根治的一种疾病,但是治疗的过程相对来说比较漫长,因此需要患者有足够的耐心。如果疾病没有彻底治愈,便停止使用相关的药物,会导致疾病再次复发。因此,患有慢性乳腺炎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阿奇霉素、氧氟沙星等具有消炎杀菌的药物来消除体内的炎症,并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时刻掌握病情的变化,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