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肾炎

>

冬季慢性肾炎保健八注意

冬季慢性肾炎保健八注意

  冬季是肾脏病人病情加重,和并发症多发的季节,所以肾炎患者要做好日常的保健工作。慢性肾炎具有进行性发展的倾向,自然病程变化很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病情多年保持在稳定状态,极少数可自行缓解。若不注意保养,如持续高血压、反复感染等,出现持续氮质血症则常于数年内死亡。所以慢性肾炎患者要注意冬季的日常保健,才能病情的恶化。

  1、调适心态

  做到情绪稳定,因为过度的喜、怒、悲伤,都会使情绪波动,都可能引起肾病的微妙变化。病应当学会控制情绪,避免患病后的急躁、悲观等负面情绪影响,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各种治疗。

  2、科学饮食

  由于肾脏疾病的特殊性,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科学的食谱,饮食中蛋白质要适中,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加重肾脏的负担,使用权肾功能不全或恶化,但过少又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通常每日摄入的蛋白以每公斤体重0.5克蛋白质计算为宜。对肾功能不全的病人,食盐不超过6克为好,除非有严惩的心衰、浮肿及,否则戒盐对病人不利。多吃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对大便畅通、排互有利。此外患者要戒烟、忌酒。

  3、注意防寒

  冬季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若腰部受寒后血流量减少,使肾脏功能降低,尤其是,会加重病情,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患者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保持手、脚及皮肤洁净、干燥,尽量避免感冒和皮肤感染、破损等情况。尽可能做到室内温暖,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穿衣适当,避免受湿。

  4、充分休息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根据病情轻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对肾病恢复是非常有益的。

  5、积极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治疗是有效的方法。祖国医药对肾病的防治有独到之处。另外患者还要积极治疗慢性、牙病及皮肤、尿路感染等隐患,使病情全面、有效地得到控制。

  6、积极锻炼

  加强体制锻炼,增强体制。注意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劳逸结合,遵守合理的生活制度。

  7、用药注意

  避免应用损害肾脏的药物,如磺胺、氨基糖苷类等。不管看什么病,每次都要告诉医师,过去有肾炎病史,提请医生用药注意。

  8、避免感染

  防治链球菌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猩红热、慢性咽炎、脓皮病等。在发生上述疾病时,要检查尿液,了解有无肾炎症状的加重,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密切随访。积极治疗慢性感染病灶,特别是慢性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龋齿等,必要时手术根除感染灶。

  求医网温馨提示: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好时,应少选用钾离子含量高的疏菜水果。如香菇、苋菜、花菜、菠菜、空心菜、竹笋、蕃茄、胡萝卜、番瓜、芥菜、蕃石榴、枇杷、桃子、柳丁、硬柿、橘子、释迦等,并避免生食蔬菜;其它如咖啡、浓茶、鸡精、牛精、人参精、浓肉汤、薄盐酱油、无盐酱油、半盐、代盐等钾含量亦高。烹调时,食物先以滚水烫过、去掉汤汁再用油炒,可减少钾的摄食量。

  【参考文献:《自我调养巧治病》】

肾炎在线咨询

更多

肾孟肾炎怎么治疗

肾盂肾炎的治疗原则一般分为以下几点:1.尽早控制感染,去除诱发疾病的不良因素和对症处理。2.如果出现感染,一般建议使用适当的抗生素,3天后无好转则建议使用其他抗生素。3.治疗要用够疗程,一般为11-1...

1个回答

得肾炎怎么治疗

肾炎首先需要明确是什么类型的肾炎,再制定治疗方案。大多都要通过肾活检才能明确具体的肾炎类型。肾炎的常规治疗有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优质低蛋白饮食,肥胖患者要减轻体重。如果血压高,需要降压治疗,可...

1个回答

扁桃体能引起肾炎

扁桃体炎是可以引起肾炎的。扁桃体炎感染的细菌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而肾脏与扁桃体具有链球菌的相同或相似抗原,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入侵后,体内产生免疫应答,应答后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到肾脏,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

1个回答

隐匿性肾炎是什么引起的

隐匿性肾炎的隐匿就是很轻的意思,隐匿性肾炎的表现是有蛋白尿或者血尿,或者蛋白尿和血尿同时存在,往往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只能通过体检发现。蛋白尿一般很轻,蛋白定量大概在1克以下,有的人会有0.5以下。而且...

1个回答

慢性肾炎治疗方案

慢性肾炎的治疗要针对免疫发病机制的治疗,常包括糖皮质激素及免疫遏制剂治疗。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有效清除体内自身抗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针对非免疫发病机制的治疗,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1个回答

肾盂肾炎需要治疗多久

肾盂肾炎要治疗多久要根据病情程度和个人的身体情况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急性的肾盂肾炎治疗的时间比较短,通常可以口服药物和静脉滴液抗生素药物治疗,大概需要半个月左右。而慢性的肾盂肾炎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主要是...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