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突发性耳聋

>

突发性耳聋吃什么 饮食偏方大盘点

突发性耳聋吃什么 饮食偏方大盘点

  目前,患上突发性耳聋的人还是很多的,如果突发性耳聋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引起耳聋的出现,这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对于患者来说,及时治疗突发性耳聋很关键,专家表示饮食调理对于突发性耳聋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那么,突发性耳聋饮食偏方有哪些?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吧。

  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原因有很多,许多病毒都可能与本病有关,突发性聋有自愈倾向,一部分患者可自行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患者日常生活中可常食用黑木耳、韭菜、红葡萄酒、黄酒等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黏稠度。患者们不妨尝试饮食偏方:

  1、葛根参茶缓解突发性耳聋

  配方:葛根15克,太子参15克,绿茶叶10克。

  制法:将葛根、太子参和绿茶放入茶杯内,开水泡荼。

  功效:益气健脾,升清聪耳,治疗突发性耳聋。

  2、黄精聪耳粥缓解突发性耳聋

  配方:黄精15克,茯苓15克,葛根10克,糯米150克。

  制法:将上四味加水浸泡30分钟,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健脾益气,升阳聪耳,治疗突发性耳聋。

  用法:早晚分食。

  3、桃芝麻糊缓解突发性耳聋

  配方:胡桃仁12克,黑芝麻30克,面粉30克。

  制法:先将胡桃仁、黑芝麻分别碾碎;另将面粉放在锅内炒熟,最后将胡桃仁、黑芝麻、面粉及白糖下起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滋阴养血,补肾聪耳,治疗突发性耳聋。

  用法:每日1次,用时以少量开水冲泡成糊状。

  4、红枸杞红花酒缓解突发性耳聋

  配方:枸杞子50克,红花20克,低度白酒300毫升。

  制法:将红花、枸杞子一同浸泡于白酒内,1个月后即可。

  功效:养血活血,通窍聪耳,治疗突发性耳聋。

  用法:随量饮用。

  温馨提示:突发性耳聋饮食偏方介绍到此,相信大家了解突发性耳聋带来的影响比较大,但是患者们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症治疗,希望上述的文章可以帮助到患者们。

突发性耳聋在线咨询

更多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是什么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常见病因 血管性疾病 出血、血管痉挛、血栓的形成等,会导致内耳的供血受阻,出现突发性耳聋。 感染 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以引起突发性耳聋。 肿瘤 肿瘤出血压迫到听神经,引起神经传导受阻,或肿瘤压迫到血管引起耳蜗急性缺血,均可引发突发性耳聋。 中毒 吸入有害气体或药物中毒,也有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 先天性发育异常 2.常见诱因 精神紧张 压力过大 情绪波动 生活不规律 睡眠障碍 受凉或感冒

1个回答

什么引起突发性耳聋

当天气的变动,人体过度的操劳,精神压力减小,情绪激动的时候,都会容易再次出现突发性耳聋的,患突发性耳聋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经常的加班,工作压力大,长期疲劳,由于长期处在压力过大和身心过度疲劳的状态,会障碍内耳血液供给的,一旦遭到外界刺激就会容易致使失明的。特别注意增加饮食的营养,积极的配合治疗,按时的用药,多锻炼。

1个回答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再次出现突发性耳聋的情况,可能会是由于平时练习压力太大,或者是精神压力过大等原因致使的,可以及时的去正规五官科做个耳底仔细检查,根据仔细检查结果对症救治,可以吃许多营养神经的药物,平时必须留意多喝温水,症状比较严重的话,可以互相配合手术的方式实施救治,及时给身体消化许多维生素。特别声明平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劳累,多锻炼,饮食清淡。

1个回答

突发性耳聋怎么治疗啊?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再次发生的、原因搞不清楚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目前多采取稳定内耳微循环及高压氧救治,具体还是要去查明病因后,再实施针对性救治。早发觉早做救治,时间越短治疗效果越好,低于2周及伴头昏的效果不佳。平时留意不要加班,不要去噪声太大的地方,留意歇息。需要声明注意保持心情愉悦,不要多度劳累,注意营养均衡。

1个回答

为什么会发生突发性耳聋?

在现在医疗水平下,突发性耳聋的原因不明确。在病发时早救治,康复效果更好。在医生指导下动用药物救治,主要是稳定血管微循环,激素类,抗凝药物的动用,并按时复查。日常留意歇息,放松心情,始终保持镇静,不过度操劳,减低心理压力,有助于疾病的救治。需要声明注意要针对治疗,定期复查,积极配合,提高免疫力。

1个回答

突发性耳聋伴有耳涨如何用药

应当考量可能会是有炎症的情况拥有的,建议需要有考量去医院耳鼻咽喉科复诊,改进相关检查以后,采用药物积极的实施消炎救治,再互相配合许多清热解毒的中成药配置救治,饮食清淡,多喝温开水,防止各种辛辣刺激性以及内火偏重等食物的摄取,多留意歇息,防止操劳加班。需要声明注意提高身体抵抗力,尽早的到医院就医,保持房间的卫生清洁。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