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哮喘

>

什么原因使这一部分哮喘症状难以控制呢

什么原因使这一部分哮喘症状难以控制呢

  1、患者的依从性:有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认为只要发作的时候控制住就行,平时没有规范用药。还有家长担心药物,尤其是激素类药物副作用,害怕长期吸入激素会影响孩子长高以及生长发育。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正确使用药物吸入装置。

  2、呼吸道感染:有的患者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哮喘发作往往发生在感冒后,研究表明儿童喘息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能导致难治性哮喘。另外,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也会引起哮喘发作。

  3、共存变应性鼻炎:关于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关系,有一项调查表明:有64%的哮喘患者先有变应性鼻炎,21%的人患有两种疾病。研究表明同一人患变应性鼻炎在时间上常遭遇哮喘,有相当多的患者在哮喘发作前有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变应性鼻炎的表现。鉴于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是同一疾病在上、下呼吸道的不同表现,近年来提出“同一呼吸道、同一疾病”的概念。

  4、环境致喘因素:常见的有吸入性变应原:尘螨、霉菌、花粉、蟑螂的昆虫类、动物皮毛和分泌物;食物变应原:**、牛奶、肉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环境污染物:氮氧化物、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及烟雾等。

  5、胃食管返流(GER):是指胃内容物通过食管下段反流到食道引起的症状。如果患者有GER的典型症状,如胸骨后烧灼感、反复发作性呛咳、进食酸性食物或饮料以及过量进食后出现咳喘,那么就要高度怀疑是否有GER。

  6、烟雾暴露:无论是吸烟还是被动吸烟,暴露于烟雾中的哮喘患者比不吸烟患者症状更重、发作次数更多、肺功能减退更快。吸烟不仅可以触发哮喘发作,是难治性哮喘的重要原因,还是患者出现治疗抵抗的原因。

  7、肥胖:有研究表明,孕母怀孕前肥胖,儿童3岁内哮喘的危险性增加52%。出生时超体重儿以及儿童时期超重,其患哮喘的风险增加。

  难治性哮喘如何处理?如果孩子在正规治疗后哮喘症状仍不能控制,那么您应该去医院找医生咨询,找出哮喘难以控制的原因,更改治疗方案。对于患者来说,首先要提高依从性,掌握各种吸入装置的使用方法。其次要避免各种变应原:(1)屋尘螨:每周用热水洗涤床单和毯子,并用烘干机干燥或在太阳下晒干,尤其注意晒干后要抖动床单,不要让尘螨残留。家里使用地板而不是地毯,特别是卧室内。另外要注意,做这些处理使患者不能在家中。(2)带毛动物:动物不能留在家中,特别是卧室;给宠物洗澡;使用空气过滤器。(3)花粉和霉菌: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不要去室外,待在家中,关闭门窗;出门时适当佩戴口罩。(4)室内霉菌:降低室内湿度,开窗通风,经常清洁潮湿的地方。此外,要远离空气污染的环境,必要时佩戴口罩。吸烟者应戒烟。肥胖者应控制体重。再次,对于一些共存疾病,如变应性鼻炎和胃食管返流等,应积极治疗。变应性鼻炎,要规范用药,控制症状,保持鼻腔的清洁,洗鼻、鼻部用药等步骤不可少,避免因鼻炎发作导致哮喘发作。如果有胃食管返流的症状,应去相关专科进行治疗。

  难治性哮喘的控制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相信在患者的积极配合下,难治性哮喘不再“难治”。 

哮喘在线咨询

更多

六岁宝宝哮喘

6岁小孩哮喘病的话,一般是需要有采用输液药物的治疗方式,但是如果比较严重的话,则需要有实施手术救治的哮喘病,是一种比较难以自愈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就是由于隔代遗传或者是感冒发烧期间刺激致使的一种病根现...

1个回答

宝宝 哮喘怎么办

宝宝哮喘的治疗方法有:1.宝宝哮喘可以用负离子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哮喘的作用是特别显著的,而且对人体没有伤害性。2.负氧离子是通过调节身体力的免疫力细胞,让身体里的免疫力细胞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1个回答

怎么治疗和预防哮喘

哮喘多是由过敏因素诱发的,所以预防哮喘较好的方法就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感染也会导致哮喘的发作,故平时要注意预防感冒。平时生活中患者要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哮喘发作时要给予抗过敏的药物和平喘的药物...

1个回答

宝宝运动型哮喘

患有哮喘这个疾病的患者在平时要多加注意休息,尽量少进行一些激烈的运动,同事饮食也要注意清淡而非是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油腻高热的食物。除了注意饮食,还要注意休息。治疗哮喘当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主要...

1个回答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首先要缓解症状,可以采取雾化吸入或者口服扩张气管的药物,例如选择应用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也可以应用茶碱类的药物或者抗胆碱的药物进行治疗。开放通畅气道,并且持续吸氧的方法进行治疗...

1个回答

哮喘病的治疗方法

支气管哮喘属于典型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是由于患者在呼吸过程中吸入过敏性颗粒物导致发病。治疗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避免患者接触和吸入过敏性物质,主要是由佩戴口罩而实现的。如果在佩戴口罩,避免吸入过敏性颗粒...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