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哮喘

>

起病似感冒 冬日哮喘多发医生建议孩子别穿太厚

起病似感冒 冬日哮喘多发医生建议孩子别穿太厚

  伢儿气急一个月不见好

  6个月的毛毛(化名)被妈妈抱在怀里,一大早从德清赶过来。伢儿气急,仔细一听,喉咙口有“呼哧呼哧”的哮鸣音。一说起伢儿的毛细支气管炎,妈妈就急了,在当地静脉点滴已经治疗了近一个月了,可是仍然不见好。

  “孩子正处于急性发作期,雾化吸入治疗和静脉点滴还是需要,另外,配合中药方子,会事半功倍。”吴医师给毛毛先开了五帖中药,并告诉毛毛妈妈,一般来说,第一疗程下去,毛毛就会舒服很多,用完后再来开三帖,气急现象就能控制下去。

  吴医师指出,每到冬天,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哮喘病。这和空气温度变化大很有关系。冬天空气比较干燥灰尘比较多,患儿支气管的粘膜受到冷空气刺激以后,会发生一些痉挛。而且冬天以后细菌、病毒繁殖的也比较多,特别是病毒感染,这些严重刺激都可能引起哮喘的发作。

  发病的特点可能开始是感冒

  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孩子哮喘发作有不同的特点。婴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咳嗽还不像大点的孩子反应那么灵敏,因此发病起来,主要是喘憋为主。

  大一点的孩子活动范围大了,尤其是到幼儿园去了,幼儿园的小孩很多是反复感冒,交叉感染,所以一般发病的特点可能开始是感冒症状,然后就是喘起来了。

 这些孩子以喘、咳为主,痰少,另外夜间可能会突然发作,过敏因素比较多一些。

  医生提醒远离过敏原、别穿得太厚

  哮喘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来讲,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激素)是控制哮喘的主要办法,但是很多家长都担心长期用下去,激素及其它的支气管扩张剂减不下来,那就会产生依赖。吴医师表示,其实在哮喘急性发作期,就可以配合中医汤药治疗;等病情有所缓解了,再结合中医其他的治疗手段进行调理、巩固,比如贴膏、推拿、耳针,这些都可以。

  如果家有哮喘宝宝,最关键的是做好日常护理。吴医师表示,过敏体质的孩子一定要远离过敏原。冬天很多家庭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混浊,加上有的家庭养宠物,在宠物皮毛和其他过敏原的刺激下,孩子特别容易发哮喘。

  其次,是衣着问题,穿得过厚过薄都对哮喘不利。由于孩子的植物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加上喘息时的用力,比起大人更容易出汗,一旦稍微吹着风,反而容易着凉和感冒。

哮喘在线咨询

更多

六岁宝宝哮喘

6岁小孩哮喘病的话,一般是需要有采用输液药物的治疗方式,但是如果比较严重的话,则需要有实施手术救治的哮喘病,是一种比较难以自愈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就是由于隔代遗传或者是感冒发烧期间刺激致使的一种病根现象,需要有及时的给孩子做几下相关检查,或者是先采用雾化救治的,平时必须吃许多清淡的食物。需要声明注意注意身体保暖,饮食清淡,多喝水。

1个回答

宝宝 哮喘怎么办

宝宝哮喘的治疗方法有:1.宝宝哮喘可以用负离子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哮喘的作用是特别显著的,而且对人体没有伤害性。2.负氧离子是通过调节身体力的免疫力细胞,让身体里的免疫力细胞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是免疫力细胞达到一个正常化,消除机体的一些变态反应,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1个回答

怎么治疗和预防哮喘

哮喘多是由过敏因素诱发的,所以预防哮喘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感染也会导致哮喘的发作,故平时要注意预防感冒。平时生活中患者要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哮喘发作时要给予抗过敏的药物和平喘的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避免进食各种海产品,以免导致哮喘症状加重。哮喘症状偏重的患者,需要静脉给予平喘抗过敏的药物,特别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1个回答

宝宝运动型哮喘

患有哮喘这个疾病的患者在平时要多加注意休息,尽量少进行一些激烈的运动,同事饮食也要注意清淡而非是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油腻高热的食物。除了注意饮食,还要注意休息。治疗哮喘当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主要以消炎为主,辅以解痉、止咳、平喘药物。因为运动可能诱发哮喘,

1个回答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首先要缓解症状,可以采取雾化吸入或者口服扩张气管的药物,例如选择应用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也可以应用茶碱类的药物或者抗胆碱的药物进行治疗。开放通畅气道,并且持续吸氧的方法进行治疗。也需要消除引起哮喘的诱因。可以选择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静脉点滴的方法治疗。如果普通的吸氧法不能够缓解缺氧的症状,可以采取机械通气的方法治疗。

1个回答

哮喘能引起咳嗽吗

通常这类患者,一般在早期时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病变逐渐加重,或者是因为变异性哮喘早期症状比较轻,没有给予处理,后期会随着症状慢慢加重,咳嗽的频率会逐渐增多。所以针对这类患者,往往是因为接触空气中一些过敏原,或者是因为本身遗传因素存在的现象,都可能会引起变异性哮喘。有的患者后期可能会出现有胸闷、气短,甚至有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的发生。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