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小儿耳鼻喉

>

急性中耳炎要尽早治疗

急性中耳炎要尽早治疗

  并不是所有的耳道内流出分泌物都是中耳炎。如果鼓膜完整,有可能是外耳道慢性炎症或者湿疹。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患者可出现一侧或双侧耳内长期间歇或持续流脓,听力下降,检查可见鼓膜穿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最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当、迁延导致,而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均可导致急性中耳炎不愈,以及慢性中耳炎反复发作。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

  1.耳流脓。患者可表现为间断流脓或持续流脓,或流脓血。间断性耳流脓者通常是在耳内进水后或感冒时发病,通常分泌物没有臭味,经耳内点药或口服抗生素治疗即可停止。耳内持续流脓者,通常分泌物有臭味或伴血性分泌物,或者有豆腐渣样物流出,即使应用点耳剂治疗,也不容易干耳,或者干耳时间很短又流脓。

  2.听力下降。听力下降的程度可轻可重,随着病程的延长,听力下降程度逐渐加重。

  3.鼓膜穿孔。大多数患者耳道内有脓性分泌物,鼓膜有穿孔,大小不等,听力学检查发现有听力下降等。

  当耳道内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大多数患者会自己诊断为“中耳炎”,或者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中耳炎”。根据上述临床表现,慢性中耳炎诊断比较容易。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耳道内流出分泌物都是中耳炎。临床上,经常有患者告诉医生患中耳炎了,但经检查发现,患者的鼓膜完整,其实只是外耳道有慢性的炎症或者湿疹。

  外耳道湿疹通常以耳痒、耳内流水为常见表现,可伴有听力下降或者耳痛。外耳道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食物、外用药或者化妆品可能是其诱因。当分泌物较多聚集于鼓膜或者于鼓膜表面结痂时,可出现听力下降;当患者因耳痒而掏耳时,可出现耳道皮肤破溃、感染而耳痛。

  慢性外耳道炎可因外耳道湿疹引起,也可以是患者喜好掏耳,耳道内薄层的耵聍缺失,耳内进水时受细菌侵及,表现为耳内胀痛不适,或者耳内少量分泌物流出或结痂。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与其类型有关,患者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常识应用点耳剂。间断流脓的患者,一般是单纯型的中耳炎,因患者通常在流脓时才来就诊,因此只需药物治疗即可,局部应用点耳剂或者全身用药,达到控制感染、干耳的目的。有些患者流脓停止后,穿孔可自行愈合。当患者干耳时间较长、而穿孔不愈合时,需鼓膜修补手术。

  长期流脓不干耳的患者,可能是骨疡型中耳炎和伴有胆脂瘤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因为其可引起颅外及颅内并发症,如面瘫、眩晕、脑膜炎甚至脑脓肿等,需要尽早手术以去除病变、预防并发症、获得干耳,并改善听力。

  总之,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既有保守治疗,也有手术治疗,无论哪种类型,患者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预防仍然是最重要的,多数慢性中耳炎是因急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而造成的,所以必须重视急性期治疗。

小儿耳鼻喉在线咨询

更多

每晚严重打鼾甚至障碍呼吸至醒什么病

打呼噜很严重,而且再次出现了呼息障碍的话,要留意仔细检查可有再次出现上呼吸道梗阻性的疾病,要去医医院五官科复诊,如果产生了慢性咽喉炎或者是鼻息肉的话,都会容易引来打呼噜的表现出,就会容易产生吸气功能再...

1个回答

哪里治疗打鼾较好?

打呼噜会容易产生,人体再次出现有呛水的症状,同时还会容易产生呼息,暂停会容易引来头晕乏力的症状要寻出引来打呼噜的原因实施对症救治,是由于尿道再次出现狭窄产生用嘴巴呼息再次出现的一种表现出,仔细观察可有...

1个回答

小孩打鼾是正常的吗?

你好,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一般是绝不会再次出现打呼噜的情况的,若是再次出现打呼噜的话,多是再次出现疾病所引发的,儿童再次出现打呼噜一般多与鼻炎、腺样体肥大等情况关于,需要有及时的实施仔细检查确认。若偶...

1个回答

小儿打鼾怎么治

因为致使打呼噜的原因许多,比如说先天的咽喉部位狭窄,或者扁桃体肿大,身体肥胖等,所以需要有根据患者的症状,一一对应实施救治和重新调整,不能够采用制定的方式实施自愈,打呼噜的症状在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时候会...

1个回答

为什么3岁的宝宝晚上睡觉打鼾?

你三岁的孩子,这几天晚上睡觉时打呼噜。根据你说的情况,小孩子的打呼噜,考量是上呼吸道感染致使的鼻腔狭窄引来的可能会。除了可能会是腺样体肥大引来的。如果腺样体肥大引来的话,严重的话需要有手术救治的。建议...

1个回答

打鼾治疗要多少钱?

打呼噜和呼吸道狭窄有很大的关系要做个仔细检查来实施诊断,看一看可有再次出现引来呼吸道狭窄的疾病,如果患鼻息肉的话,可以采取手术的办法来实施救治,手术的费用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有关系,可以进行咨询当地的医...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