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小儿肥胖

>

儿童坚持三餐进食可防超重和心血管疾病

儿童坚持三餐进食可防超重和心血管疾病

  根据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不吃正餐的儿童相比之下,更易在体内储存过多体脂肪,并且其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在6~8岁时就出现上升趋势。除此之外,常吃含糖较高的饮料、红肉以及低脂黄油摄取,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上述因素出现的情况越多,发生相应疾病的风险也越高。

  专家指出,饮食习惯、进食行为和所吃的食物决定了他们是否会具有过多的体脂肪以及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据介绍,这些儿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是由一个连续的代谢风险评分得出的,这个得分使用Z- score模型计算他们的腰围、空腹血清胰岛素、空腹血浆血糖、三酸甘油脂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据以及心脏收缩压与舒张压平均值得出最终评分。

  一些略过正餐并且食用较多蛋白质的儿童被发现更倾向于具有过多的体脂肪。像吃饭过快、情绪化暴饮暴食和饱腹感响应能力较差等未受控制的进食行为也被发现与较高的体脂肪有关。

  研究还发现受调查的儿童的饮食情况很不理想。只有不到一半的儿童一天吃满早中晚三餐,许多儿童的主要能量和蔗糖来源于零食。有小部分儿童会按建议摄取蔬菜、水果和浆果类食品。有高达1/4的儿童每天都会喝含糖饮料。参与研究的儿童摄取的饱和脂肪、蔗糖和盐分高于建议量;摄取的膳食纤维、维生素D和铁元素低于建议量。

  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坚持三餐进食对于防止儿童超重和预防儿童发生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另外父母也需要为儿童提供更健康的饮食选择:选择常规脂肪植物油油黄油、植物油而不是选择低脂黄油;应该给孩子们喝脱脂牛奶和水,不要给他们喝含糖饮料;另外要多让孩子吃鱼类,少吃红肉。

  温馨提示:人在成年前有几个容易发胖的危险期:出生1年以内、5~6岁和青春期这3个阶段,这3个阶段,是体重增长最快、体内的脂肪细胞增长最为活跃的时期,如果热量摄入过多,而消耗过少,就容易促使脂肪细胞数量猛增。控制儿童的体重,最关键的就是要在儿童生长发育的上述3个关键阶段进行必要的饮食与行为控制。

  【参考文献:《肥胖200个怎么办》《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小儿肥胖在线咨询

更多

小儿肥胖?需要减肥吗?

小孩子胖许多,不要太过的忧心,也不需要有意的去实施节食,而且孩子的这个个子和体重稍微有一些胖了,在日常的饮食当中要留意压制几下,留意不要给孩子吃过多的甜食,零食,垃圾食品以及高热量的食物,抱括薯条汉堡包,鸡腿,这样的食物对身体是没什么好处的,还是要少吃许多,而且容易发胖。特别声明适当的要让孩子运动,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健康的饮食最重要。

1个回答

小儿肥胖通气不良怎么办?

孩子过胖就会致使呼吸道狭窄,再次出现呼吸困难,呛水的情况,严重会致使孩子再次出现哮喘。平时必须压制孩子的饮食,不要吃许多高脂肪,高蛋白,油腻油炸类的食物,适当的实施体育运动,能有效的增加脂肪的堆叠。平时多喝水,多吃许多新鲜的水果蔬菜,消化身体维生素能有效的减低体重环节呼吸困难的症状。需要声明注意要增强抵抗力,多食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适当的给孩子做做按摩。

1个回答

小儿肥胖型生殖无能综合征注意什么啊?

你好,小儿肥胖性愚昧昏庸综合症,需要有留意的事项是在日常的饮食当中,还是要办到饮食的营养全面均衡,不要缺肉,少吃许多零食,而且要办到荤素配搭,好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建议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实施有关的救治特别声明让孩子少食多餐,让孩子有个正确的作息时间,不要剧烈运动。

1个回答

小儿肥胖看什么科

可以到医院的小儿内科或者是消化内科去做有关的仔细检查,或者是救治都是可以的,孩子的肥胖绝大多数是因为在饮食方面不加压制所引发的,所以说还是要在饮食方面实施有关的压制,要办到少吃多餐,细嚼慢咽,特别孩子在小的时候是没饥饱感的,所以说可能会越吃越想吃,把胃给撑大了。特别声明适当的带孩子走一些户外运动,多带孩子晒太阳。

1个回答

小儿肥胖的推拿方法

加减取穴手法,有补脾经、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拿腹部、捏脊,对于肥胖,除了灵活运用针灸手法以外,要留意平时压制饮食摄入量,饮食要留意营养配搭平衡,可以适当的多吃许多蛋白和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另外,平时也要增强体育锻炼,这样不仅能节食,还能增加身体素质。需要声明注意孩子这种情况应该慢慢的调养,找到适合的方案,及时的治疗。

1个回答

发生幼儿肥胖会发生什么临床症状

如果孩子确实患上了肥胖症,那么其首发症状就是体重突然增加,还能看到孩子吃饭的时候只吃肉不吃蔬菜,并且孩子运动的时候流汗多,身体乏力,而且你能看到孩子四肢比较粗壮,而且臀部跟胳膊最明显,还有就是孩子肥胖严重的话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的孩子方面比如说在跟其他孩子交流的时候会出现消极的情况,如果孩子的有配胖症的情况,那么还是建议家长不要耽误了,尽早带孩子去治疗。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