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小儿骨矫形

>

引起拇外翻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引起拇外翻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拇外翻病因有很多,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穿鞋习惯、肌力不平衡、骨性原因和韧带松弛等几方面。如果对拇外翻病因了解不清,会对其就诊甚至治疗产生不良的影响。专家为您详细分析拇外翻病因。


引起拇外翻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是拇外翻重要的病因之一

  国内外均有报道,近50%的拇外翻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其中70%是由母系遗传而来的,有研究表明拇外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遗传因素是导致拇外翻的首要因素。拇外翻患者中有家族遗传史者占41.20%,单纯母系患病者占 77.65%,单纯父系患病者占22.4%,父系、母系均患病者占0.6%。

  穿鞋是拇外翻发病的重要因素

  18世纪前人们穿的是足背扣带的平底鞋,18世纪皮鞋在法国问世后即出现拇外翻的文献报道,此后发病率逐步增加。Tadaski kato等报道日本在近20年来拇外翻病例日趋增多,这与日本民族从穿木屐到改穿皮鞋的习惯变化有关。另据Lam-Sin-Fook,Hodgson对同样遗传背景的穿鞋与不穿鞋的人群调查,证实穿鞋的人中33%有某种程度的拇外翻,而不穿鞋者中拇外翻仅占19%。几乎所有统计资料表明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之比可达1∶3~1∶15。上述资料均证实穿鞋是拇外翻发病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穿尖头紧鞋更是其主要原因,故发病率女性大于男性。少数不穿鞋者也有拇外翻畸形发生,可见还有其他发病的因素存在。

  肌力不平衡与拇外翻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拇外翻的形成中,足的旋前动作起着重要作用,拇趾沿纵轴的内旋使籽骨自第一跖骨跖面向外侧移位于第一、二跖骨之间,负重时的足印照片也显示足底的负重区向内侧移位。由于第一跖骨的内旋,拇趾内收肌张力增加,使与之拮抗的拇外展肌在力学上处于劣势,这种肌力不平衡有时被认为与拇外翻的发生有关。

小儿骨矫形在线咨询

更多

儿童用脚尖走路什么原因

属于正常现象。在接近两岁时,会出现短暂的、偶尔的脚尖走路,在1-2月后会自行消失,四肢活动自如,没有僵硬、肌张力增高的体现。因为肌张力增高、脑损伤所引起。宝宝脚尖走路,同时伴有膝盖弯曲、撅屁股等现象,是因为脑损伤导致肌张力增高,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多伴有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的高危因素,如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等。如有以上表现,要及早进行康复治疗。

1个回答

三周半的小孩子脚后跟外八字怎么办

走路外八字多是因为宝宝的肌力低下造成的。一般会有爬行、走路比较延迟的现象。在宝宝没有形成稳定的四爬位或者是跪位行走时,过早的走路对双脚的过多负重,容易造成走路外八字,同时伴有足外翻的现象。建议在给宝宝佩戴矫形鞋的基础上,给予肌力提升训练或者给予爬行,跪立位的锻炼。

1个回答

小儿腿脚疾病怎么办

儿童腿部残疾通常也被称为X-腿和O-腿。x腿婴儿喜欢夹着腿走路,通常不喜欢走很远的路。有时候这种姿势的婴儿缺乏肌肉负重锻炼,所以他们应该多做锻炼。O型腿的婴儿走路像骑马一样,可以慢慢调整自己保持个人的卫生,勤换洗内衣物,注意多休息,同时注意饮食清淡,忌辛辣油腻食品,忌贪凉,远离烟酒场所,多喝热水,不要去拥挤的地方。

1个回答

腿型有点X型腿怎么回事?

X型腿是由于小孩子缺少维生素D而体内缺钙引起的,治疗上一般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D和补钙。矫正器的使用可以先带孩子检查清楚,看孩子腿部畸形的情况和程度,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还选择X型腿患者可以在了解专业治疗的同时,在生活中用偏方做为配置治疗,在日常生活饮食中必须切勿过饥或过饱,一定不能够暴饮暴食。

1个回答

骨盆前倾xo型腿怎么治疗?

可以考虑支具,绑腿,夹板。不知晓你这种情况,骨盆前倾可有诊断。O型腿和x型腿是两个不同的疾病。不知晓你到底是什么情况,对于16岁的年龄来说,非手术的办法可能会没太好效果。到正规医院骨科或者是关节科看一看。除了及时治疗o型腿外,患者朋友理应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态去直面疾病,只有这样才能大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及抗衡疾病的信念,同时要多看重自身饮食护理,观注营养均衡,及时补充身体营养,认为这样一定能将o型腿赶走。

1个回答

o型腿怎么去矫正?

你这个情况就是O型腿的表现了,该病矫正方法,主要包括手术、仪器、夹板、绑腿、锻练和矫正鞋垫的使用等等,手术恢复于有骨性畸形的患者,通过手术截骨,加内固定矫形,可以马上恢复正常的个肢体的力线以及外形。对于严重的膝内翻畸形患者,一期新截骨加内固定矫形可能会引起神经血管等伤损,易再次出现有关的并发症,故可采用外固定支架配置下的畸形矫正,缓慢的矫正畸形,这时可防止神经血管的并发症的再次发生,手术也应当注意微创,非手术矫正方法是通过松弛膝关节内侧的韧带,彻底恢复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从而使胫骨外翻,超越矫正的目的。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