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小儿糖尿病

>

如何护理小儿糖尿病

如何护理小儿糖尿病

  研究发现,近年来患小儿糖尿病的儿童越来越多,这对广大孩子和家长造成了严重的困扰。由于此病很难治愈,孩子一旦患上了此病就很有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因此家长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变化,这样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儿童一般患的都是1型糖尿病,大多需要终生的胰岛素治疗。那么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如何护理小儿糖尿病呢?其实做好血糖控制就可以很好的护理小儿糖尿病。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1、孩子处于快速生长期,由于夜间大量分泌生长激素,孩子的胰岛素基础率规律和成人不一样,需要特殊调整。家长要注意检测晚餐前、晚餐睡前、夜间2点、早晨的血糖,甚至再加上夜间4点的血糖,要保证小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时刻是处在正常范围内的。

  2、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生长发育期,需要的胰岛素量的大小和规律都是不一样,需要经常检测血糖,当然也可以配合尿糖检测。发现血糖规律性升高或降低时,及时找专业医生调节胰岛素用量。

  3、饮食也是孩子护理小儿糖尿病的关键。孩子饮食、运动不规律,特别饮食,难免不偷吃零食或吃多,血糖高了,怎么办?不管?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不小心就酮症酸中毒了。要避免这个问题,一定学会临时追加胰岛素,更重要的是学会计算血糖多高应该追加多少胰岛素。

  4、家长发现孩子有异常变化时,一定注意检测血糖,例如感冒、呕吐等,血糖高了,一定要先处理血糖问题,再对症治疗。

  5、经过一段时间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短时间恢复,甚至停药血糖也正常,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小儿糖尿病彻底治愈了,然后就大胆停药了,该吃吃,该喝喝,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是糖尿病的“蜜月期”。“蜜月期”短暂的,这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并且一定要坚持治疗,延长“蜜月期”。以此来很好的控制住孩子的病情。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护理小儿糖尿病”的论述,希望对广大家长朋友有所帮助。小儿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护理是很关键的一步,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病情加重,导致功亏一篑。所以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血糖变化,严格控制住小儿糖尿病的病情。

小儿糖尿病在线咨询

更多

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包括

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分为饮食、运动、心理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以及胰岛素治疗。根据糖尿病的类型,1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必须用胰岛素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可以用口服药或者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饮食疗法主要指定时、定量、低糖、低热量饮食;运动疗法主要指适当规律运动,以消耗体内的热量;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以良好的控制血糖。

1个回答

糖尿病能引起脑梗

糖尿病会引起脑梗。糖尿病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常见慢性并发症是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这些是动脉硬化的易患因素,所以动脉硬化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高。动脉硬化常见于冠状动脉、肢体动脉、脑动脉等,如果脑动脉硬化明显,则容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就是脑梗死。

1个回答

多吃水果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而吃水果的行为并不是典型的危险因素,对大多数人群而言,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好可控因素的控制。糖尿病前期的控制对于本身血糖已经偏高的人群,必须要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来要求自己,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预防糖尿病前期过渡到糖尿病这样的阶段,其他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等,这些危险因素及时的控制,对于预防糖尿病才是最关键的。

1个回答

治疗老年糖尿病

老年得了糖尿病之后,建议到正规的医院做正规的治疗,让医生给做糖尿病的评估,看有没有并发症的发生,再根据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五驾马车,就是糖尿病的教育、饮食、药物、运动还有胰岛素的治疗,去调整血糖的水平。如果体重不达标,要减体重,如果血糖不达标,要降血糖,如果血压不达标要降压,如果血脂不达标,要降低血脂,如果血黏度不达标,要改善血黏度,最主要的就是要跟医生建立长期的联系。

1个回答

糖尿病引起的神经

糖尿病引起神经病变常见于周围神经,也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病变及自主神经功能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套袜套样改变,你会感觉手指、脚趾麻木、疼痛,自主神经病变会出现腹泻、便秘,阵发性心率失常等情况,因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多种多样,神经并发症出现不易康复,特别提醒你平时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

1个回答

糖尿病最基本治疗措施

根据你的描述糖尿病已经确诊了,这个还是治疗从以下几个开始:1、饮食方面:注意控制总热量,少量多餐,饮食清淡,多吃高纤维饮食;2、适当进行活动锻炼,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3、治疗方面需要根据经治医师的医嘱坚持规律服药,以免血糖波动较大出现不适。首先这个疾病治疗个体化,糖尿病的最基本治疗措施就是规律合理用药控制血糖,注意饮食和运动。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