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小儿心肌病

>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了解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了解

  (一)肥厚型心肌病可呈家族性发病,也可有散发性发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散发者占2/3,有家族史者占1/3。家族性发病的患者中,50%的肥厚型心肌病病因不明确,50%的家系中发瑰有基因突变。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常见,约古76%。

  (二)小儿肥厚型心肌病发病原因目前已证实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先证者的同胞50%受累。大约50% HCM是由7个编码收缩蛋白基因突变引起,其中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突变占30%~40%。虽然相同基因突变所致的HCM亲属间常有显着不同的临床表现,但有几项研究表明HCM的表型主要由遗传缺陷所决定,如特定的形态学改变及猝死的发生等均与某种基因突变有关。

  (三)发病机制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但近年来由于在代谢、遗传和分子水平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两者的分界已模糊不清。

  1.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原发性HCM可呈家族性发病,也可有散发性发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散发者占2/3,有家族史者占1/3。家族性发病的患者中,50%的HCM病因不明确,50%的家系中发现有基因突变。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常见,约占76%。

  (1)遗传因素:HCM具有遗传异质性,许多基因、多种突变都参与了HCM的发病(表1)。Jarcho应用基因连锁分析技术首次在家族性HCM患者中发现14号染色体q1长臂上的心脏β-肌凝蛋白重链(β-MHC)基因的错义突变;此后Thierfelder等相继发现了在染色体1q3,11P13-q13及15q2上与HCM有关的基因突变。目前发现20%~30%的家族性HCM患者致病基因突变位于心脏β-MHC基因。Fananapazir发现β-MHC基因错义突变绝大多数位于MHC的头部和杆状的交界区,所有β-MHC基因密码突变均发生于翻译ATP酶的密码、肌动蛋白附着部位及肌球蛋白附着部位有关的DNA片段上;目前仅发现1种β-MHC基因的缺失突变,为β-MHC蛋白末端缺少5个氨基酸。对一些突变家族的分析表明,β-MHC基因的突变可表现为独立起源,提示β-MHC基因突变存在散发型。α-MHC基因突变引起的家族性HCM较少见,约占3%。目前发现HCM的α-MHC基因错义突变有两种。心肌肌钙蛋白T(CTn-T)基因上错义突变引起家族性HCM,占15%,共有7种突变与HCM的发病有关。 HCM患儿心肌肥厚程度、肥厚的分布、发病年龄、临床类型及心源性猝死发生率的不同与基因突变有关(表2)。其中β-MHC基因突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Anan将β-MHC错义突变分为3组:良性突变,外显子15,16,23上的保守性突变,估计寿命接近正常;恶性突变,外显子13,14,19上的突变,估计寿命明显缩短,早期病死率高,原因是基因突变阻抑了肌球蛋白的结构变化,或者是改变了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及其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中性突变,多位于次要区域或在二级结构中产生中度变化,其表型介于良、恶性之间,可中度影响估计寿命。 另外,研究发现HCM患者中HLA-DRW4,A9,B5和B4抗原的检出率较高,梗阻性HCM患者中有HLA-DRW4者占73%。HCM与HLA-B27、DR3、DR4相关联。国内张之炯发现家族性HCM的致病基因或易感基因与HLA-DQA1与DQB1之间距离很近,认为HCM的致病除基因突变外,可能还存在1个位于HLA-DQA1与DQB1之间的易感基因。

  (2)原癌基因表达异常: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的活化与心肌肥厚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HCM患者心肌细胞内fos,myc和H-ras癌基因不同程度升高,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和甲状腺素在心肌肥厚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其促进原癌基因表达增强有关。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受体激活磷酸肌醇/蛋白激酶-C系统而激活原癌基因。原癌基因参与心肌肥厚的形成,并可能是肥厚型心肌病的始动因素之一。

  (3)儿茶酚胺异常:Grover-McKay等的研究表明,心脏内可能存在儿茶酚胺受体,服用致临界高血压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HCM;刺激肾上腺素能神经可增加左室流出道的压力梯度并降低左室舒张顺应性,而β受体阻滞药可逆转上述反应;胎儿在发育期室间隔不成比例的增厚和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之所以不能正常消退,可能是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和心肌受体之间存在缺陷而受阻所致,提示机体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和(或)机体对儿茶酚胺的过度敏感,可引起心脏功能和形态变化,导致HCM。

  (4)钙调节异常:HCM仓鼠心肌细胞内钙增加,维拉帕米可起预防和治疗作用,实验性钙超载可引起心室舒张功能损害,用钙拮抗药可改善HCM的临床症状,高血钙常与HCM共存(47%~72%)。上述事实提示钙调节异常可能参与了HCM的发病,但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5)多因素作用:散发性病例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机制不明。

  2.继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继发性HCM在婴儿多见,常见原因有:

  (1)小婴儿母亲患妊娠期糖尿病和胰岛细胞增殖症:妊娠期糖尿病使孕妇高血糖,造成胎儿也高血糖,从而刺激胎儿胰腺β细胞增生、肥大及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的增多使胎儿机体内对胰岛素敏感的组织器官,如脂肪、肌肉、肝脏和心脏等体积可增加50%,而造成心肌肥厚。孕妇患胰岛细胞增殖症(nesidioblastosis)时,可直接造成孕妇高胰岛素血症,从而也使胎儿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同样可造成心肌肥厚。

  (2)代谢缺陷病:如肉碱缺乏症、糖原贮积病、戈谢病、GM1和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代谢缺陷病是由于各种代谢酶的缺陷导致体内糖原、脂质等物质在心肌、肝脏等部位的沉积,在心肌组织中沉积而造成心肌肥厚。如糖原贮积病Ⅲ型(Pompe病)即是由于缺乏α-1,4-葡萄糖苷酶(酸性麦芽糖酶),引起糖原储积于肌肉和心脏,造成心肌肥厚。

  (3)Noonan综合征:小儿HCM约1/3伴有此综合征,而此综合征中约25%有HCM,组织学上很难与家族性HCM区分。

  (4)内分泌紊乱:垂体前叶过度分泌生长激素,可导致全身组织增生、肥大及物质代谢紊乱,使几乎所有的肢端肥大症患者心脏肥大,少数形成HCM。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发HCM,与生长激素促进蛋白合成、使心肌细胞DNA合成增加、促进心肌肥大有关,同时全身脏器增大及高代谢亦使心脏负荷加重。动物实验表明,神经生长因子能引起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及心肌肥厚;带有人的血管紧张素-Ⅰ受体(ATI-R)的基因模型[TGR(h-ANF-hAT1-R2)]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输入可能是心肌肥厚的独立决定因素,同时发现钙的内环境改变亦可引起心肌肥厚,提示内分泌紊乱与HCM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内分泌紊乱引起的HCM与原发性HCM不同,其心室肌同轴性增厚,而非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或乳头肌、心尖部局限性肥厚,同时有心腔扩大,而无左室流出道狭窄。

小儿心肌病在线咨询

更多

心肌病和冠心病的区别是什么?

心肌病和冠心病都是心脏病。主要区别是冠心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狭窄,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等。劳累,情绪化,体力旺盛,感冒等因素,会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心pal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心肌病主要由心腔扩大,心脏功能障碍引起,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不齐,影响心血管系统并引起呼吸困难症状。

1个回答

心肌病可以吃鱼吗?

心肌病患者可以吃鱼。心肌病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饮食方面,避免摄入过于油腻的食物,避免摄入含糖和含盐过多的食物,注意粗粮、细粮均衡搭配,适当进食含K+、Ca+2丰富的食物,避免饱餐,以免增加心脏负荷。二,病情稳定的时候可以活动,但是要注意活动的量和时间,以不超过最高心率的60%为宜,运动中如有不适,即可停止。

1个回答

右室心肌病寿命是多久?

右心室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其特征是右心室心肌逐渐替代了脂肪和纤维组织。左心室也可能受到影响。青春期发病,临床室性心动过速,右室扩大和右心衰竭等。可以在特殊的ε波中看到心电图V1导联,患者容易死亡。右心室心肌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青少年一旦患上该病,其预后并不乐观。进行剧烈或剧烈的运动后,可能会导致猝死。

1个回答

心机病的具体症状是什么?

收缩性心肌病的超声表现为心包增厚,回声增强;心脏的形状改变,例如心脏的收缩位于房室环处,心脏的形状会像葫芦一样出现;房室大小的改变,主要是双倍的。在放松的中后期,壁活动受限,左心室壁受限。此外,舒张期室间隔出现异常向后运动。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的扩张表明肝脏充血的改变;脉冲多普勒表现出二尖瓣舒张期血流呼气的增加,减速时间的缩短等。

1个回答

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如下:在第一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这与劳累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其次,它可能导致心绞痛,心前区疼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并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第三,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疲劳和头晕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晕厥或休克。第四种类型可以引起心力衰竭,并引起心pit和心律不齐的症状。

1个回答

右室心肌病早搏怎么治疗?

这取决于关联的过早搏动类型。如果是早期,则建议选择β受体阻滞剂,但如果患者伴有频繁的室性心律不齐,室性早搏,则建议应用胺碘酮。索他洛尔还可以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但应注意监测qt间隔。一些专家认为,它的作用可能比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更好。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