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小儿斜弱视

>

斜视的发生

斜视的发生

  大部分的人的眼睛自婴儿时期(约三个月至六个月),就开始能相互配合而有一致的运动。不论朝那个方向,两只眼睛都能同时调整位置和焦距,使得大脑能将我们看到的影像确切地组合。

  大约有百分之二的小孩却基于种种因素,两只眼睛无法同时注视同一物体,这种情形称为「斜视」。

  斜视在男女两性发生比率大致相近。虽有家族倾向,大部分斜视病患的亲属并无此种眼疾。

  斜视的种类:

  斜视可以是持续性的眼位不正〈称为真性斜视〉;一般有: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和下斜视。

  「内斜视」:

  内斜视俗称「斗鸡眼」,是斜视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症状是眼睛偏斜向鼻侧。有些小孩天生即具有此种情形,但大部分的内斜视大约二岁到三岁才开始出现。某些病例可以用适当的眼镜来矫正,因眼镜能减轻因为过度的调整焦距,而引起的内斜视情形;但某些病例在经过眼镜和遮盖治疗后,仍免不了需要以眼肌手术来矫正。

  「外斜视」:

  外斜视俗称「脱窗」,在斜视的普遍性仅次于内斜视。其症状是两眼或两眼之一向外侧偏转。外斜视常在二、三岁才开始发生。外斜视刚开始发生时,眼睛在小孩子疲倦或生病时可能会移向外侧达几秒钟,过后又回复原状。外斜视常见的早期症状,是小孩子在户外阳光下嬉戏时会因眼睛偏斜造成双重影像而闭上一只眼睛。

  「上斜视」、「下斜视」:

  「上斜视」是一只眼睛较另一只眼睛为高。具有上斜视的小孩,常会歪斜头部以避免上斜视所引起的复视现象。「下斜视」则很少见,乃一只眼睛比正常眼之眼位为低。先天发生的很少,大多数是因为后天因素,如:外伤、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下直肌纤维化所造成。

  什么是「隐性斜视」:

  有时不注意或疲累时眼位暂时偏斜,但用心看物体时,眼位可回到正位。

  「假性斜视」,是怎么一回事?

  大部分一岁以下的婴儿看起来似乎都有「内斜视」。由于鼻梁较宽,加以东方人常见内赀赘皮,以致眼白看起来很少。外观上,两眼黑眼球〈角膜〉好像隔着鼻梁皮肤「斗」在一起的「斗鸡眼」,实际上,眼位是正的。这种「假性内斜视」的现象,在婴儿向左右两侧注视的时候,看起来更为明显。我们可以用手电筒照眼睛来检查。正常的眼睛可看到角膜上有光反射。若眼位是正的,或是「假性斜视」,则光反射点在瞳孔中央;若是「真性斜视」,则光反射点偏离瞳孔中央。所幸,这种现象在婴儿长大时,会自动消失〈因为鼻梁挺高了〉。然而,这却使得父母亲或祖父母亲们误以为,所有的「内斜视」情形都会自动消失。也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得许多父母亲延迟带领他们的小孩去让眼科医师诊治的时间,以致错过了治疗斜视的黄金时期。「真性内斜视」,是不会随年纪增长而自动消失的。

  斜视如何发现?及早发现的重要性为何?

  有些是眼睛的外观有异状或头偏斜,才引起注意。若是单眼的斜视,一直到4-5岁都没被发现,偏斜眼睛的视力就会被压抑而引起弱视。所以幼儿在4-5岁时都应接受眼位、视力、立体感检查,以及早发现斜视性弱视及矫治,因6岁以前是弱视治疗的黄金时间。 

小儿斜弱视在线咨询

更多

儿童间歇性斜视怎么治疗

一般来说,间歇性斜视不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而是由发热等因素刺激的。为了避免固定性斜视的发生,需要定期观察。这种治疗可以避免麻烦。询问儿童是否有瞳孔检查,如不检查必须做,以排除屈光不正引起的斜视。因为临...

1个回答

成人弱视能治疗好转吗

有关成人弱视的治疗跟你说下,第一步矫正屈光不正,弱视患者如具有近视眼,下视或散光等屈光不正,首先要佩戴光学矫正眼睛,并要坚持配镜。第二步适度遮盖住健眼,适度遮盖住健眼可消除优势眼对弱视眼镜的遏制作用,...

1个回答

我患上斜视症需要怎么办好呢

斜视影响美观影响视力影响立体视,一般需要有手术治疗就可以,达到美观目的。进一步眼科检查明确确诊根据病情选择下一步治疗方法,尽快治疗看一看不同病因引发不同的症状,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病情尽快到正规三甲医院进...

1个回答

成人斜视能不能治疗转好

根据你提供的病史,你不但有近视眼除了斜视,建议你佩带近视眼镜近视眼除了戴眼镜就是激光手术,没其他好的治疗方法,斜视建议你去眼科复诊,医生会告之你需不需要手术不同病因引发不同的症状,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病情...

1个回答

做眼睛斜视手术能康复吗

眼睛斜视的原因一些,要看视力及矫正视力如何、以及有否伴发其它眼部疾病,如果单眼视力不佳,斜视易病发。这个眼睛斜视,要经过详细的仔细检查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认的,如果条件擅长,是可以进行手术矫正,...

1个回答

弱视治不好成年后怎么样办

现在目前之前弱视主要是手术和单眼遮盖法进行矫正。往往都是可以治疗有效,所以暂时用不着那么担心,您只要现在控制好弱视的度数,后期成年以后可以配眼镜来帮助视力,往往不会影响日常生活练习。不同病因引发不同的...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