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小儿中耳炎

>

婴儿中耳炎

婴儿中耳炎

  婴儿中耳炎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根据英国的耳科专家保守的估计,婴儿中耳炎的发病率为2%~10%,其中20%的人可犯第二次中耳炎。慢性中耳炎的发病率为1%。可见犯中耳炎的孩子是较多的。中耳炎俗称耳朵底子,耳朵底子的意思是耳朵反复、长期流脓,实际上中耳炎并不都流脓。流脓的中耳炎叫化脓性中耳炎,而不流脓的中耳炎叫分泌性中耳炎,或非化脓性婴儿中耳炎。在儿童中,这种不流脓的中耳炎比流脓的还要多。因为不流脓,在一只耳朵犯病时,或即使双耳犯病时,常不易被发现,得不到家长的重视,也就不能及时诊断、治疗。

  不管化脓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都非常重要。这是因为:

  1.早期治疗多数儿童可以得到痊愈,而不遗留任何听力障碍;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每发作一次,就会更多地损害中耳的结构,同时也损害听力;分泌性中耳炎时间越长,听力损害越大,治疗也越困难,到晚期形成鼓室粘连,则无法治疗;

  有些化脓性中耳炎,特别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还可产生一些合并症,有些合并症是很危险的,如面神经麻痹、脑膜炎、脑膜脑炎和脑脓肿。当发现你的孩子耳朵流脓和听力减退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鼓膜粉红色或黄色油亮、发线,以及b型鼓室导抗图,一般诊断不难。必要时可在无菌操作下作诊断性鼓膜穿刺术确诊。

  治疗原则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

  (一)改善中耳通气

  1.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

  2.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咽水通气法或导管吹张法。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忌用。

  3.红外线或超短波透热理疗,改善中耳血液循环,促进粘膜水肿消退。

  (二)清除中耳积液:

  1.鼓膜穿刺抽液:用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自鼓膜前下方或下方刺入鼓室,以空针抽吸积液。必要时定期重复穿刺抽液,积液为粘液或胶状者,可用α-糜蛋白酶(5mg)溶液先注入中耳少许,待5~10分钟后,再注入其余溶液,稍加压慢注,常可冲洗出多量粘液或粘胶液,每周2次。

  2.鼓膜切开术:液体粘稠,穿刺抽吸无效者,可作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后吸尽鼓室内液体,积液粘稠者,可注药液入鼓室,如α-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及50%尿素等。

  3.鼓室置管术:分泌物粘稠,经上述处理无效;病情迁延,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或估计咽鼓管功能不能于短期内恢复正常者,可经鼓膜留置通气管(内径1~1.2mm的t形管或扣眼硅胶管)。通气管留置时间久暂不一,待咽鼓管功能恢复,即可取管。

  (三)病因治疗:

  1.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肥大者,行腺样体切除术。下鼻甲后端肥大者,行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术。

  2.抗生素治疗: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

  3.类固醇激素药物:可用地塞米松或强地松口服,作短期治疗。

小儿中耳炎在线咨询

更多

怎样治疗小儿中耳炎

中耳炎是指中耳、鼓室的炎症,可能会是因为细菌感染。中耳炎会伴发耳朵流脓、听力下降、耳朵闷胀等情况。由于中耳炎,考量可能会是因为细菌感染,并且细菌的种类较多,所以可以动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针对不同类型的...

1个回答

小儿中耳炎严重吗?

这情况也是得中耳炎的个诱因,当宝宝有中耳炎时,是比较严重的,有些甚至能引来癫痫,需要有特别戒备,建议密切仔细观察看一看,要是宝宝耳朵里面疼痛,需要有及时去医院复诊,抗生素救治,及时彻底清除炎症分泌物,...

1个回答

孩子患上中耳炎耳疼痛要如何饮食比较有利

中耳炎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需要及时治疗,治疗的同时应对给孩子吃些蔬菜和水果,因为蔬菜和水果不但清淡,而且还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显然是可以帮助孩子抵御疾病的,水果的话建议选择梨、猕...

1个回答

孩子患上中耳炎耳懵要如何饮食比较有利

孩子如果出现中耳炎的情况,饮食上首先要保持清淡,可以以蔬菜和水果为主,因为很多水果都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且富含维生素,可帮助提高免疫力,抵御疾病,比如点梨,梨性凉,具有退烧、润喉、化痰、止痛的作用,可...

1个回答

孩子患上中耳炎耳鸣要如何饮食比较有利

在治疗中耳炎期间需要合理的给孩子安排饮食,首先的话可以给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因为蔬菜和水果不但清淡,而且还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显然是可以帮助孩子抵御疾病的,水果我们一般建议选择一些性平...

1个回答

孩子患上中耳炎疼痛要如何饮食比较有利

小儿扁桃体很容易发炎,一旦发生应尽早检查和治疗,饮食的话建议以蔬菜和水果这种比较清淡的饮食为主,之所以让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主要是为了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帮助提高免疫力,尽快恢复,水果我们一般建议选...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