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心律不齐

>

得了心律不齐如何治疗效果更佳

得了心律不齐如何治疗效果更佳

  得了心律不齐如何治疗效果更佳?心律不齐大家都很熟悉,毕竟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多见,该病对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在日常如果出现心律不齐的症状时,还需尽早到正规医院诊断,及时治疗。那,得了心律不齐如何治疗效果更佳?下面就为大家做下详细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当心律不齐发生时,若引起心输血量减少,造成休克或准休克状况,医生就会使用去颤器(一种医学电击仪器),在病人胸部电击,使心脏回复正常心跳。

  经电气生理学检查后,一些心律不齐症状可以通过心导管行电烧手术将心律不齐的源头或天生的异常神经烧掉,以达到根治的目的。WPW症候群及阵发性及心室上心跳过速,常常可使用这种方法来治疗心律不齐,成功率可达95%,失败的原因,通常是没完全将异常神经组织烧掉,或者在其他位置还存在异常,不过在检查的时候并没有察觉。

  得了心律不齐如何治疗效果更佳?心律调节器治疗心律不齐也是现在常用的以种方法,做法是将一根电极线置于在心脏的表面或右心室内,另外一端接上一个电池(含感应器),当心跳减慢到一定程度或者停止的时候,感应器就可以发出电波,刺激心脏产生跳动,这是专门用来治疗心脏传导阻滞的。

  中医辩证治疗心律不齐疗效也值得肯定:

  1、气血不足型心律不齐:心悸短气、活动尤甚,眩晕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代表方剂为双补汤,常用药物: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黄芪30克,黄精15克,山药30克,当归15克,杭芍20克,川芎12克,龙眼肉20克,枣仁30克,远志12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甘草6克,水煎服。参茯丸、归脾丸口服治心律不齐。

  3、心阳不振型心律不齐: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虚弱或细数。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代表方剂为补阳汤,常用药物:人参10克,熟附子10克,姜黄12克,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煅龙骨30克,煅牲蛎30克,琥珀5克,黄芪30克,黄精15克,吴茱萸10克,白术12克, 茯苓15克,芍药20克,水煎服。桂附丸、补心丸口服治心律不齐。

  上述的内容就是关于“得了心律不齐如何治疗效果更佳”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及时了解,心律不齐是常见的疾病,只有采取专业的治疗方法才能缓解其正规,提醒患者们如果用药治疗,切忌盲目用药。

相关阅读:
治疗心律不齐有什么好方法吗

心律不齐在线咨询

更多

心律不齐治疗

首先,应明确是哪种心律不齐。如果患者是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不齐,同时自身没有任何症状,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合理调节,一般来说是不需要药物治疗的;如果患者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并且自我感觉有明显的症状时,我们可根据患者所患心律不齐的类型,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建议患者到当地正规医院就诊,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服药。

1个回答

心慌心律不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窦性心律不齐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是心率随着呼吸发生变化的一种正常表现。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窦性心律不齐一般不会引起症状。如果有心慌的症状,并且心慌症状频繁发作,需要注意其他心律失常疾病引起可能,比如心脏早搏以及心动过速疾病。此外,贫血以及甲亢或者颈椎病,也会引起心慌,需要做心电图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抽血化验血常规和甲功3项,判断心慌的原因。

1个回答

间歇性心跳加快怎么办

致使早搏原因有许多,比如说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或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也会继发引来早搏的再次出现。病人平日里必须留意低盐、低脂饮食,规律作息,因为有些病人也有可能是由于精神心理因素或者植物神经功能调整紊乱引致心跳声间歇性迟疑。

1个回答

间歇性心跳过快应该吃药吗?

50岁男性,自觉心脏不舒服,再次出现所谓间歇性的心跳过快,可能会是间断性的心动过速。再次出现这种情况,不能够剔除心律失常。需要有进一步改进,相关检查明确,并且要对心脏实施检验,方才能确认治疗方案。这种情况下需要有复诊医院。平时要留意增加运动。防止紧张焦虑。晚上不要加班。

1个回答

间歇性心跳过速怎么办?

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心供血不好,或者是冠心病等因素致使的,平时尽量留意多歇息,不要做剧烈的活动,要留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能够情绪震荡太大,建议最好还是去医院做心电图,心脏彩超仔细检查,明确几下具体的病情,对症实施救治,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1个回答

偏低心率慢咋办?

正常人心率高于60则为心动过缓,心动过缓的病因较多,足见于心脏的传导阻滞,窦房节炎症,心肌炎等,考量如果心率在60次以上也是正常的范围,如果心率高于60次,建议最好到当地正规医院实施仔细检查,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实施积极系统的救治,平时适当监测数据心率情况。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