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新生儿疾病

>

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治疗哪种好

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治疗哪种好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新生儿黄疸?

  1、对黄疸持续日久不退者,在相应的西医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药扶助正气,调和气血阴阳,可协同西药发挥治疗效应,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治疗哪种好

  2、因母子血型不和造成的新生儿溶血症,轻者可单纯应用中药治疗。口服退黄中药,并可静脉滴注“茵栀黄注射液”。较重者,在中药的基础上加用光疗和白蛋白、强的松及酶诱导剂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发展,加快退黄速度。换血疗法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严重病例必要时可以采用。

  3、因感染所致的黄疸,占本病的绝大部分,一般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根据中医辨证的规律,而分别采用清热利湿,解毒退黄,健脾养肝等法。对有明显感染征象者,应有针对性地应用抗生素,可提高治疗效果。>>>>>相关推荐:新生儿出现黄疸会影响智力发育[page]

  西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有哪些?

  1.换血疗法:适用于溶血性黄疸。是患儿严重溶血时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通过换血可达到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阻止继续溶血;降低胆红素,防止核黄疸发生;纠正溶血导致的贫血,防止缺氧及心功能不全。在广泛采用光疗以后,换血已大为减少。

  2.光照疗法:新生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睾丸用黑布遮盖,用单光或双光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治疗哪种好

  3.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活跃肝细胞酶系统,加强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结合的能力。一般口服强的松每日1~2mg/kg。对较重黄疸病例可静点氢化可的松5~10mg/kg,或用地塞米松每日0.4mg/kg,待黄疸消退时减量,以至停药。由于皮质激素常有不良副作用,一般不作常规处理。在普遍应用光疗以后,更不需激素疗法。

  4.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诱导肝细胞的微粒体提高活力,转化未结合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剂量为4~8mg/kg/日,连服4日或更久,但其作用较缓,3~7日才显疗效。可加用尼可刹米(可拉明)100mg/kg/日以提高苯巴比妥的疗效。但遇黄疸较严重时应予光疗并作进一步检查,以防夹杂病理性黄疸。

  5.阻止肠内胆红素的再吸收:提前喂奶,及时建立肠道菌群,分解肠内胆红素为尿胆原,尽快排出胎粪,可以减少肠内胆红素,防止其再吸收,从而减轻黄疸的程度。有人给活性炭0.75g,每4小时1次以减少肠壁再吸收未结合胆红素(肠肝循环),与光疗联合应用效果较好。>>>专家谈新生儿疾病的预防

新生儿疾病在线咨询

更多

新生儿20天肚脐眼出血怎么办

新生儿10天出现肚脐眼出血的症状,一般是由于毛细血管在开放所导致的,此时家长需要做好脐部的护理工作,每天用碘伏对脐带以及脐带周围的皮肤进行彻底的消毒,并注意保持干燥清洁。同时需要注意,可以用干燥的棉签对出血部位进行按压止血。建议如果发现出血量比较多,也新生儿有发烧等症状,应该及时带新生儿到正规的医院就诊。

1个回答

脐带未脱落出血怎么办

新生儿脐带未脱落出血多是脐带根部遭到牵拉引起出血,或部分脱落引起。每天用碘伏棉签擦拭脐带根部,避免摩擦,待脱落后慢慢好转。若出血伴有少量脓液、皮肤发红,则要引起重视,每天碘伏消毒脐部2-3次,保持局部干燥清洁。若无明显缓解,应尽早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1个回答

小儿积食与厌食表现的区别是什么?

小儿积食比较常见,会导致胃口变差,甚至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而厌食是长时间没有食欲,可同时有嗳气、恶心等症状,要比积食严重,甚至会影响到生长发育。改善小儿积食与厌食可服用宏济堂小儿消食片,它可以消食化滞、健脾和胃,帮孩子把食欲找回来。

1个回答

孩子食欲不振吃哪种中药调理?

孩子不爱吃东西,食欲不振,这是很多父母都会遇到的问题。孩子食欲不振往往还会出现呕吐、拉肚子的情况,需要及时调理孩子的脾胃。中药调理脾胃效果不错,常用的有宏济堂小儿消食片,能够消食化滞,健脾和胃。提醒大家,在用药期间不要让孩子吃生冷辛辣的食物。

1个回答

宝宝消化不良需要吃药调理吗?

宝宝的肠道功能是比较弱的,胃的蠕动相对较慢,容易因为饮食不当等原因出现消化不良。宝宝消化不良,除了饮食上及时调整,保持饮食清淡外,药物调理可以帮助宝宝更及时的恢复。宏济堂小儿消食片具有消食化滞,健脾和胃的功效,是应对宝宝消化不良的常用药。

1个回答

小儿脾胃不和吃什么药好?

由于孩子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出现小儿脾胃不和,常常会不爱吃饭,让妈妈们十分担心。小儿脾胃不和,药物调理是常见的应对方式。不少妈妈会选择宏济堂小儿消食片,通过消食化滞、健脾和胃来改善症状。平时妈妈们要让孩子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