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让患儿从出生开始就承受着巨大的病痛,家长们看着更是伤心,那么,患儿家长就需要学习一下新生儿黄疸应该如何治疗。
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原因有些胎儿在出生后第2~3日出现黄疸,第4~6日最重,随着肝脏功能的逐渐健全,黄疸通常在出生后的 10~14日消退,个别有延误到20日以后者,属于生理现象。血型不合有的胎儿出生24小时以内出现黄疸,且持续不退。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有中药和西药两种治疗方法。另外,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做好护理是最主要的治疗小儿黄疸的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秘方
1、让宝宝胎便尽早的排出:在早期时我们要尽早给新生儿喂养,让胎便尽早的排出,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黄素,因为如果胎便不排出干净胆黄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的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多。怎样看胎便是否排干净呢?主要是看胎便从黑色胎便转变为黄色胎便就是排干净了。
2、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判断新生儿液体摄入是否充足的办法是看新生儿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儿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数不足,有可能他的液体摄入不够,小便过少不利于胆黄素的排泄。我们应当保证新生儿的液体摄入,一般新生儿的胎便应当2-3天就排完了,这样就能减少其黄疸的程度。这是小儿黄疸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关文章:新生儿黄疸护理的常见误区
新生儿黄疸的常用药介绍
1、葡萄糖及硷性溶液。葡萄糖可供给患儿热量,营养心、肝、脑等重要器官,减少代谢性酸中毒。酸中毒时,血脑屏障开放,可使胆红素进入脑组织的量增加,尚应及时输给硷性溶液纠正酸中毒,预防胆红素脑病。碳酸氢钠剂量(mEq)=硷剩余×体重(kg)×0.3。
2、酶诱导剂。能诱导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血清非结合胆红素。苯巴比妥尚能增加Y蛋白,促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苯巴比妥每日5~8mg/kg,尼可杀米每日100mg/kg,皆分3次口服。因需用药2~3天才出现疗效,故要及早用药。两药同用可提高疗效。
3、肾上腺皮质激素。能阻止抗原与抗体反应,减少溶血;并有促进肝细胞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对胆红素的结合能力。强的松每日1~2mg/kg分三次口服,或氢化考地松每日6~8mg/kg或地塞米松每日1~2mg加10%葡萄糖100~150ml静脉滴注。疑有感染者在有效抗感染药物控制下慎用。
4、血浆或白蛋白。供给与胆红素联结的白蛋白,可使游离的非结合胆红素减少,预防胆红素脑病。血浆25ml/次静脉注射(100ml血浆含白蛋白3g,1g白蛋白可联结非结合胆红素8.5mg)或白蛋白lg/kg加25%葡萄糖10~20ml静脉滴注,每天1~2次。[page]
新生儿黄疸的中药秘方
1、湿热蕴郁中焦,发为阳黄
症状:精神倦怠,饮食不佳,身热,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胃脘不适,大便白如陶土,小便深黄,眼睛及周身发黄。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
中医方药:茵陈10克,栀子6克,犬黄6克,黄柏6克,郁金6克,砂仁2.4克,滑石12克,苡仁10克,青皮6~11克,炒三仙各10克。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秘方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药方分析:本方症为黄疸,属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本病大多由于饮食不洁,湿热熏蒸,症状表现为厌食油腥,脘腹不适,大便色白,皮肤发黄.故治以茵陈蒿汤加味,疗效尚稳妥.本方采用茵陈,栀子,黄柏,滑石,苡仁清利湿热;青皮,川朴,炒三仙,砂仁调气化滞;大黄,郁金逐热散瘀行血退黄.全方组方合理,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2、湿热内蕴,气滞血瘀
症状:患儿神疲易倦,食少恶心,舌质微红,苔薄白,上腭乳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调气活血。
中医方药青黛3克,紫草9克,乳香6克,白芷6克,焦楂9克,茜草9克,绿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药方分析:本方症为黄疸性肝炎,实热型,湿热郁于肌肤,气不得运,血不得行,胆汁外溢,以致皮肤巩膜发黄.对于此类黄疸,医生除常用青黛,紫草,乳香等清解热毒,活血化瘀药退黄外,还常用绿茶来降转氨酶.名老中医认为,绿茶主治肝胆湿热,有清肝,醒脑,祛湿,利水,退黄之功。
3、湿邪内蕴,肝脾失和
症状:皮肤,巩膜发黄,色泽晦暗,尿黄染尿布,大便色浅黄,稀粘不成形,食纳不佳,舌质淡,苔白微腻。
治疗原则:健脾化湿,利胆退黄。
中医方药:生麦芽9克,茵陈15克,金钱草9克,穿肠草6克,通草3克,黄柏3克。
用法:水煎服,茵陈后下,每日一剂,早晚三次分服。
药方分析:肝胆湿热蕴郁于里,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瘀遏,浸于肺,发于皮,则周身发黄;或由于湿邪内阻,脾阳不振,胆液为湿所困阻,浸淫肌肉,溢于皮肤.故治疗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同时注意护脾胃之气,升发胃气.方以生麦芽配伍茵陈既是此理;金钱草,穿肠草,通草,黄柏均为通利之品.对于黄疸较重或日久不愈者,考虑湿热夹杂,内蕴与血分.血瘀不行则黄疸日深,可用活血化瘀之品,加丹参,血竭,广角之类,多可获效。>>>专家谈:新生儿疾病如何辨别
4、茵陈丹参汤
中医方药:茵陈15克,丹参15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取汁80~100毫升,分3~5次分服。
适应病症:新生儿黄疸.出生后4周内的新生儿,出现目黄,身黄,尿黄。
药方分析:新生儿黄疸日久不愈,多是因为肝胆湿热兼血瘀所致.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药理研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并用降低血中胆红素及解热的功能;丹参活血化瘀,古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近代研究其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肝脏生理机能好转及缩小肝脾肿大的功能;车前子性寒降泄,能清利湿热下行而利小便,有较强的利尿作用;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四味药配伍,清热去湿利胆,治血化瘀退黄之功尤佳。
新生儿疾病在线咨询
更多
新生儿20天肚脐眼出血怎么办
新生儿10天出现肚脐眼出血的症状,一般是由于毛细血管在开放所导致的,此时家长需要做好脐部的护理工作,每天用碘伏对脐带以及脐带周围的皮肤进行彻底的消毒,并注意保持干燥清洁。同时需要注意,可以用干燥的棉签...
1个回答
脐带未脱落出血怎么办
新生儿脐带未脱落出血多是脐带根部遭到牵拉引起出血,或部分脱落引起。每天用碘伏棉签擦拭脐带根部,避免摩擦,待脱落后慢慢好转。若出血伴有少量脓液、皮肤发红,则要引起重视,每天碘伏消毒脐部2-3次,保持局部...
1个回答
新生儿隐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当新生儿还在子宫中的时候,睾丸在两侧腰部腹膜后间隙,随着胎龄的增长渐渐下降,新生儿隐睾可能是先天性的因素造成,跟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有很大关系,可以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来进行治疗,同时建议您先到当地...
1个回答
小儿积食与厌食表现的区别是什么?
小儿积食比较常见,会导致胃口变差,甚至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而厌食是长时间没有食欲,可同时有嗳气、恶心等症状,要比积食严重,甚至会影响到生长发育。改善小儿积食与厌食可服用宏济堂小儿消食片,它可以消食...
1个回答
孩子食欲不振吃哪种中药调理?
孩子不爱吃东西,食欲不振,这是很多父母都会遇到的问题。孩子食欲不振往往还会出现呕吐、拉肚子的情况,需要及时调理孩子的脾胃。中药调理脾胃效果不错,常用的有宏济堂小儿消食片,能够消食化滞,健脾和胃。提醒大...
1个回答
宝宝消化不良需要吃药调理吗?
宝宝的肠道功能是比较弱的,胃的蠕动相对较慢,容易因为饮食不当等原因出现消化不良。宝宝消化不良,除了饮食上及时调整,保持饮食清淡外,药物调理可以帮助宝宝更及时的恢复。宏济堂小儿消食片具有消食化滞,健脾和...
1个回答
小儿脾胃不和吃什么药好?
由于孩子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出现小儿脾胃不和,常常会不爱吃饭,让妈妈们十分担心。小儿脾胃不和,药物调理是常见的应对方式。不少妈妈会选择宏济堂小儿消食片,通过消食化滞、健脾和胃来改善症状。平时妈...
1个回答
宝宝消化不良服什么药?
宝宝常常会因为饮食不当等原因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如果长期消化不良,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发育。药物调理是改善宝宝消化不良的常见方式,可以给宝宝服用宏济堂小儿消食片,它具有消食化滞、健脾和...
1个回答
孩子黄疸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宝宝出现了黄疸高引起的原因是比较多的,大多数是因为体内红细胞过多,产生过多的胆红素导致的,再加上刚出生,宝宝肝脏等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胆红素需要经过肝脏转化才能够排出体外,等胆红素超过一定量的时候,就...
1个回答
黄疸引起的原因有什么
引起新生儿黄疸原因有以下几种:1)生理性黄疸;2)母乳喂养性黄疸:是因为喂养不够而导致黄疸;3)母乳性黄疸:母乳中存在某些物质所致;4)母婴血型不合黄疸:常见的有ABO溶血、母亲O型宝宝A型或者B型;...
1个回答
母乳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母乳性黄疸主要考虑是由于宝宝吃奶后,出现体内胆红素降低导致的,会使宝宝出现面部或是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出现黄染症状。家长需要遵医嘱给宝宝进行光疗退黄,同时还需要给宝宝进行少量多餐的奶水喂养。母乳性黄疸所引...
1个回答
新生儿铅高是什么原因
婴儿含铅量高可能是因为孩子对铅的吸收能力比较强大,所以会导致这种症状的。另外,婴儿所生活的环境中有比较多的铅,以及经常吃一些还有铅的食物就会导致这种症状的。另外,父母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跟铅有关,也是可...
1个回答
新生儿酶高是什么原因
新生儿转氨酶升高,可能是由于肝损害所引起的转氨酶升高,也可能是感染引起的转氨酶升高。新生儿在出生以后,可因为体内的胆红素沉积,出现肝损害,而引起转氨酶出现升高。如果新生儿出现感染,比如病毒性肝炎,也会...
1个回答
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现象有哪些
新生儿在出生后大多数都会出现黄疸的现象,也就是说孩子的身体部位出会出现偏黄的情况,不过大部分宝宝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只不过有严重的和不严重的情况,如果情况不严重的话,只需要让宝宝多喝水,增加新陈代谢,就...
1个回答
健康资讯
更多
推荐医生
更多
可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