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心脏神经官能症

>

头晕、头痛、失眠可能患有心脏神经官能症

头晕、头痛、失眠可能患有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该疾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此及时发现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才可以及时的到医院去治疗,这样才可以把握较好的治疗时间。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表现。

  1、症状繁多呈现跨系统特点,比如既有心血管症状如胸闷、气急、胸痛等,也大量出现其他系统症状,涉及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很难用单纯的心脏病来解释,如头晕、头痛、失眠、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尿急、多尿、出汗、手抖、手足麻木、喜欢深呼吸、不能去封闭环境等;有时还有其他种种稀奇古怪的不适主诉,患者非常形象描述,可是医生越听越糊涂,这些医学教科书上没有写过的症状,常让经验丰富的专家医生们也感到为难,只能让患者去相关科室会诊解决问题。

  2、患者常常顾虑重重,即担心查不出疾病,患了心脏病迟早要出危险,又担心去做相关检查不安全,带来痛苦,最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各种药物说明书反复研究,越看越怕,不敢服用或者频繁换药。

  3、主观与客观检查不相符,病人自觉心悸严重,但是24小时心电检测或心电监护却无明显心律失常,轻微活动即感气短气促,但是心脏超声却显示心收缩舒张功能良好。

  4、外人可以发现患者短期内人急剧消瘦、面容苍老、性格剧变、难以相处。对于疾病过度紧张担心(高血压患者担心自己会脑溢血、担心中风卧床不起,冠心病患者担心心肌梗死发作,有了室早就担心猝死等)。

  5、过于紧张,如同惊弓之鸟,容易受惊吓(轻微的声音、尤其是突发的声音会吓的心乱跳,甚至是手机铃声、冰箱启动声音、钟表的滴答声、听见别人吵架、生病、出事故,自己会吓得发抖)。

  上述文章中为大家介绍了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表现,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如若患有此疾病一定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另外在甚或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去对抗疾病,这样才可以尽快康复。

心脏神经官能症在线咨询

更多

心脏神经官功能症的症状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症状表现在心脏的有胸闷、心慌、气促、胸痛、呼吸困难,疼痛的部位不定,呈点状,呈针刺样、电灼样、隐隐的痛,这种疼痛与运动及劳累无关,深吸气或叹气后可以好转。另外它还会有手掌多汗、手颤抖、...

1个回答

心血管堵塞应该怎么办

心血管堵塞具体要看堵塞的严重程度,如果不是很严重可以用药物进行治疗,保守治疗。如果堵塞严重,血管狭窄程度大于75%,可以考虑介入手术。如果血管堵塞的非常复杂,那么需要进行搭桥手术。具体方式都需要进行冠...

1个回答

心血不足的症状是什么

心血不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发作时心前区疼痛。大多数心前区位于胸骨后,这发生在活动和疲劳期间。表现为心前区闷痛、胀痛、灼热感,有时伴有肩背部放射痛,甚至出汗、濒死感,有时放射至左手无名指。此外,...

1个回答

小孩子的正常心跳是多少

每分钟心跳频次的正常范围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年龄段相应正常范围也是有所区别的。新生儿正常心率是120~140次/分。小于一岁的儿童,标准心率范围是110~130次/分。而1~3岁的儿童,标准心率范围是...

1个回答

小孩心跳痛心跳的历害是怎么了

孩子在各阶段的心跳都是不相同的。一般在新生儿期,脉搏通常是在120~140次每分钟。1~2岁的孩子,脉搏通常在110~130次每分钟。2~3岁的孩子脉搏通常是在100~120次每分钟。4~7岁的儿童,...

1个回答

怎么知道胎儿心率是否正常

胎儿的胎心最早在孕10周就可以通过仪器测出来,胎儿心率是指胎儿在宫内的心跳节律。通常胎儿心率应该在110次每分至160次每分之间。在孕期要求绝大部分时间段胎心率都要在这个范围以内,可以偶尔超出这个范围...

1个回答

心脏神经官能症吃什么药较好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需要有对症下药的,建议及时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用药。日常保健是很重要的,注意自我重新调整,始终保持心情舒畅,深度睡眠充足,防止情绪紧张,多做些体育锻炼,或者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1个回答

心脏神经官能症和心肌缺血是一个病吗

这不是个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心理性疾病,心肌供血不足是器质性疾病。建议注意休息,始终保持充足的深度睡眠,你这个年龄的人基本都是心理性的原因导致的,放平心态,多加锻炼身体就可以了,期望对你有帮助。不同...

1个回答

心脏神经官能症该怎么检查

心脏仔细检查除外器质性心脏病就可以确诊心脏神经官能症,所以它是个排他性确诊,没专门针对此病的仔细检查项目。用药方面可以适当用调整植物神经的药物,如谷维素等,自我心理重新调整很重要,如果客观仔细检查没问...

1个回答

心脏神经官能症会引起左腿麻痹酸痛吗

心脏神经官能症一般不会引起左腿麻醉酸痛。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仔细检查,明确原因之后对症治疗。平时养成良好的休息习惯,防止操劳,缓解自己的压力,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不同病因引发不同的症状,患者需要根据自身...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