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疗眼底出血更安全?医学上眼底出血并是一个独立的疾病,都是眼过度引起的,严重的时候可以致盲,而且会引起并发症,所以对于眼底出血的治疗必须要及时治疗。由于眼部是比较脆弱的地方,所以治疗安全是第一。那么,怎么治疗眼底出血更安全呢,如激光治疗和中医治疗是非常不错的。
一、激光治疗:
目前见效最快的就是激光疗法,但副作用较大,且反复发作,给视网膜照成严重伤害。国外有相关报道激光对眼底出血的治疗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视神经的伤害上,有的甚至接近失明仍反复出血,所以激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眼底出血的问题。
二、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患上眼底出血是气温则血活,气塞则血凝,临床上气虚不摄或气虚运行迟滞,或气滞血行受阻引起,瘀血阻滞目络,常导致眼前浮云飘移,如旌旗拂摇,视物黑茫不见,反复发作,可出现眼部胀痛等,直至失明。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止血。"治病必求于本",止血不能简单堆用一些止血药,目前中医治疗—“视清光明疗法”是应用最广泛的眼底出血的治疗方法。
1、出血期:采用止血化瘀法。出血开始或有反复出血倾向,发病时间多在15天内,视网膜上点片状出血或以视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出血,颜色鲜红。
2、瘀血期:采用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发病于出血后的15-45天之间,无新鲜出血,眼底可见暗红色出血及渗出灶。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主。
3、吸收与机化期:采用活血化瘀,利湿散结。发病于45天以后,病积日久,眼底出血黯黑,有黄白色渗出病灶,黄斑束样水肿,视网膜色泽呈暗黄秽浊,或见脉络膜闭塞呈白线状,有增殖机化物。
4、宁血益气,标本兼治:这是治疗眼底出血的第四大法宝,根据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的理论。宁血益气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病因,因而它不是用于消瘀之后,而是用于本病治疗的全过程。是为了防止眼底反复出血,所以用药安之,此法对眼科血证尤为重要,因为视网膜出血是以反复出血为特征。很多病例首次出血,吸收较快,视力恢复也较明显,但以后由于反复多次出血,不仅瘀血难治,而且可发生严重并发症,视力无法恢复。用宁血益气法,可以标本兼治。
以上就是关于“怎么治疗眼底出血更安全”的具体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专家提醒大家,治疗眼底出血期间不要过度用眼睛,要注意休息,眼睛休息好了,疾病好的才更快。
眼底出血在线咨询
更多
眼底出血是什么引起
眼底出血是眼科常见疾病,属于眼底病的一种,可以有多种原因造成,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分支静脉栓塞、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等造成的视网膜出血。以及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动脉瘤破裂等引起的玻璃体出血。一旦发生眼底出血,会造成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的眼科详细检查眼底、眼科b超等来确诊,并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轻度的眼底出血可以通过口服药物促进出血吸收,例如常用的有卵磷脂络合碘片、和血明目片、云南白药胶囊等。如果保守治疗半个月到1个月左右,玻璃体腔内的积血无法吸收,并且形成机化物,有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风险的时候,就需要通过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了。
1个回答
眼底出血要怎么治疗效果好
得了眼底出血要查出来病因对症救治,中医救治采取望闻问切四诊八纲需要有面诊根据病情脉象对症下药,是从根本上救治,可以协助患者彻底恢复并大幅提高视力,予以稳定并且纾解病情,效果不错。建议你到医院眼科做相关检查,确认病因后处理比较好,不要盲目救治,单凭症状无法确认病情,容易错诊,以免坐失良机病情,留意歇息,禁术辛辣食物 ,具体的治疗方法由医生根据你的实际病情来制订擅长你的治疗方案。特别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起居,合理膳食。
1个回答
一只眼睛眼底出血,突然无视力
您好;首要是要压制血压,其次是眼底出血。对于眼底出血救治,西医对本病的救治主要采取激光疗法,纤溶剂、抗血小板凝聚剂等方法救治。必须强调声明注意晚上不要关灯玩手机和长时间玩手机,不利于保护眼睛。
1个回答
高血压引起的眼底出血,反复三次,现在眼底有血,看东西模糊。眼底照相显示无视网膜脱落现象。请问这个病
您好,根据您说的情况,是长期高血压致使的,建议要积极压制血压,仔细检查视网膜血管如何通畅,明确疾病情况,对症救治。平时留意歇息,饮食清淡,多喝水,少盐饮食,规律用药。需要声明注意可以加强室外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放松眼睛。
1个回答
高血压导致眼底出血怎么治疗?
根据您的情况考量高血压引来的视网膜动脉硬化,时间长以后引来眼底出血, 建议去医院进一步仔细检查,做眼底造影,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如何行眼底激光,除了目前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及稳定微循环药物对症救治。需要声明注意平时的时候也要注意在饮食当中清淡饮食为主,不要吃过多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1个回答
眼底出血、视网膜静脉栓塞怎么治疗?
眼底出血再次出现头疼,视物模糊等症状,需要有给与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救治。建议患者始终保持心情舒畅,不要加班,多喝热水,不要吃辣椒,不要喝啤酒,不要吃油腻食物,以防各种外伤等。必须强调声明另外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晚睡,不要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