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优生优育

>

准妈妈咪早期反映的饮食准则

准妈妈咪早期反映的饮食准则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烧心等早孕反应,使许多孕早期准妈妈倍感不适,生理难受的同时,还不免担心吃不下东西,腹中宝宝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会不会影响胎宝宝的生长发育呢?

  准妈妈咪怎么会呕吐

  有的准妈妈咪呕吐不止、滴水不进,而有的准妈妈咪却几乎没有反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是身体内激素在起作用。怀孕了,胃酸分泌减少,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活动减弱,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过久,准妈妈咪就会在清晨起床或者饭后发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的现象。大多数准妈妈咪孕吐从怀孕5~6周开始,轻度的通常在妊娠12周以后逐渐消失。呕吐严重的如不采取措施,准妈妈咪可能会发展为脱水,甚至出现发热、肝功能异常等更严重的后果。
 

  孕早期该如何吃

  妊娠早期是胎儿从受精卵经分裂、着床、到各器官分化形成的阶段。这时胎宝宝生长较慢,因此准妈妈咪只要保持怀孕前的饮食特点,不必另加,与怀孕前基本相同。当然因偏食而缺乏某些营养素,会导致胎儿器官发育异常。

  因此,孕早期膳食总原则是:高蛋白、少油腻、易消化吸收。少食多餐,重质量不求数量。

  (一)保证优质蛋白质。

  除了准妈妈咪自身因怀孕产生的生理变化需要蛋白质外,这个阶段胚胎从开始生长发育至胎儿的过程中,也从妈妈身体中汲取蛋白质储存。因此孕早期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能低于怀孕前。

  品种: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利用的优质蛋白质,如畜禽肉类、乳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

  数量:每天至少35~40克,相当于粮食200克、加**1只和瘦肉50克,才能维持准妈妈咪体内的蛋白质平衡。

  (二)适当的碳水化合物。

  在孕早期,如果准妈妈咪因呕吐不愿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血液中的酮体就会蓄积,并积聚于羊水中,被胎宝宝吸收。酮体对胎宝宝的大脑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

  数量:

  准妈妈咪每天要摄入150克以上的碳水化合物(等于200克粮食)。

  品种: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面粉、大米、玉米、小米、薯类、食糖、土豆等。

  (三)充足的无机盐和维生素。

  如果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缺乏某些矿物质,会导致胎宝宝生长迟缓,骨骼和内脏畸形,甚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同时,准妈妈咪因为代谢和妊娠反应,应该补充充足的维生素

  品种:

  含锌、铜、铁、钙等矿物质的食物有畜禽肉类及内脏、核桃、芝麻等。 乳类、豆类、海产品等含钙量较为丰富。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的含量较高。严重呕吐的准妈妈咪更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防止酸中毒。

  这是准妈妈咪一天需要食物的量:主食(大米、面)200~250克,杂粮(小米、玉米、豆类等)25~50克;蛋类(**、鸭蛋等)50克;牛奶220毫升;动物类食 (畜、禽、肉类及内脏、水产类)100~150克;蔬菜(绿叶蔬菜占2/3)200~400克,水果50~100克;植物油15~20 克。

优生优育在线咨询

更多

女性不容易受孕怎么办

出现不容易受孕的情况,需要积极地寻找原因,根据原因对症处理,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多,首先可能是由于平时生活中减肥过度造成体重过轻引起的,还可能是由于同房的时间选择上不恰当导致的,但也不能排除是疾病的可能...

1个回答

怀孕了反应太大怎么办

女性在怀孕早期的时候,由于机身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多数情况下会出现一些早孕反应。如果早孕反应可以耐受的话,那么建议先定期观察,多注意休息,一般情况下可以自己得到慢慢的好转。如果症状十分严重,已经影响到...

1个回答

孕前期反应大非常难受怎么办

怀孕初期有的孕妇会出现恶心、呕吐、精神疲乏、腰酸腿痛等症状,是由于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但也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反应的程度也不一样,有的反应轻微些,而有的孕妇反应非常严重。建议每天要保持良好的心情,...

1个回答

孕反应早期会有什么症状

早孕首先表现为停经。然后就是在六周左右出现早孕反应,主要的反应有畏寒、头晕、乏力、嗜睡、缺乏食欲、喜食酸物、厌恶油腻、恶心、晨起呕吐等。有的还会有尿频的症状。当然,有的患者早孕反应表现非常明显,也有的...

1个回答

女性妊娠期心脏病发什么原因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原因可能是在怀孕之后,身体里面的激素出现了紊乱,增加了心血管的负担,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脏会通过代偿是可以承受的,如果心脏功能因为怀孕的时候有心脏病,有所减退,会引起心衰威胁到母婴的生命...

1个回答

孕早期腹痛是因为什么

早孕期出现轻微的偶尔的下腹痛,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可能是子宫逐渐增大引起的,如果有明显的疼痛,有可能是先兆流产或宫外孕的原因,需要引起重视,要及时去医院检查,结合B超以及hcg的检查结果判断是什么原因。...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