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中医儿科

>

调查发现 户外活动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

调查发现 户外活动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

  这一点从调查中得到了验证:87.4%的孩子表示喜欢户外活动,超过90%的孩子认为户外活动对自身发展有益,包括增强体质、拓宽知识面等,95.8%的儿童认为自己在户外变得更快乐了。

  《蓝皮书》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家长在孩子户外活动中发挥的重要引导作用、孩子面临的学业压力以及数码时代玩乐选择的增加,都让孩子们越来越远离户外活动,越来越“宅”。“平时儿童放学后,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平均可达到1小时,但尚有27.7%的被调查孩子不足1小时。对比之下,12.45% 的儿童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2小时,到寒暑假这一比例激增到61.4%。”《蓝皮书》公布的这组数据引起了众多儿童教育专家的关注,他们纷纷呼吁:在自然环境中自由地玩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就在不久前,江苏省教育厅公布2011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我省“小近视”数量正急剧增加,其中,17岁年龄组男女生的近视率分别高达90.5%和92.3%,苏南女生的近视率更是高达95.1%。

  与此相对应,日前公布的一项针对澳大利亚6岁学龄儿童近视率的试验结果显示:每日累计户外活动3小时的孩子近视率仅0.8%,1小时的也仅 3%。而相同年龄组的试验在新加坡显示,每日累计户外活动半小时的孩子近视率为24%。该试验表明,每日累计3小时户外活动,可使学龄儿童近视率明显降低。

  “像我们以前,只要下课铃声一响,跳橡皮筋的、丢沙包的、踢毽子的……甭提多欢乐了,哪像现在的孩子,被高楼大厦‘困’着,课间就是上厕所,几乎没娱乐。”在南京市石鼓路小学门口准备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张玉琴感慨道。

  美国知名儿童权益宣导人查理·洛夫提出“大自然缺失症”一词,引起各界响应,数千万美国人参与签署法案,敦促美国国会通过了“让儿童走向户外”法案。全球各地也积极推动“生态教养”运动,呼吁家长带领孩童走向大自然。

  “生态教养”在台湾已经有10多年历史,2001年即成立“炫蜂团”,专门系统性推动亲子自然教育,把大自然当作最好的教室。“炫蜂团”义工林慧贞表示:“‘生态教养’其实就是陪伴小朋友认识大自然,培养对生态环境的感情。孩子从小懂得爱护环境,最后也会懂得爱护与尊重其他人。”

  “实践证明,过分、过早追求学业成绩,对于孩子今后的成功来说,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臧雷认为,“目前学生户外活动时间过少是事实,但经过努力并非不能改变。”

  在江苏,“生态教养”虽然尚未叫响,但一些中小学不同程度地开设了类似于“户外观察”的课程;同样,一些家长也渐渐意识到陪同孩子“体验自然”的重要性,在节假日带着孩子外出郊游。

中医儿科在线咨询

更多

中医儿科咋样?

小孩子是用中医的儿科实施救治,效果也是比较不错的,但是相对来说,中医的治疗效果会慢许多,而西医的治疗效果要快许多,但是中医治疗效果会更加的长久,而且副作用会比较小,如果采用西医救治的效果不好,可以试一下用中医的方法实施救治,但是中药比较苦,孩子服食下来可能会比较困难。

1个回答

中医儿科和西医儿科的区别

中医儿科和西医二科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通过孩子的身体病症来决定有效的方法实施治,对于你宝宝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最近饮食不当所引发的消化不良症状,不管决定中医还是西医都是需要有口服增进吸收的药物来实施救治,不过中医还倡导对小儿实施针灸来稳定身体的病症。

1个回答

中医儿科的技术咋样?

小孩子是用中医的儿科实施治疗,效果也是比较不错的,但是相对来说,中医的治疗效果会慢一些,而西医的治疗效果要快一些,但是中医治疗效果会更加的长久,而且副作用会比较小,如果采用西医治疗的效果不好,可以试一下用中医的方法实施治疗,但是中药比较苦,孩子口服下来可能会比较困难。

1个回答

中医儿科这个科室咋样?

孩子再次出现低烧一定要及时退热,因为低烧时间长容易对身体器官引发伤害,如果通过药物退热效果不好,可以偿试一下中医的小儿针灸,小儿针灸是中医的个传统治疗方法,他通过特殊的手法可以调整孩子的身理和病理状态,所以针灸用于医治小孩发烧,恶心呕吐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2个回答

反复咳嗽怎么处理好?

  这个属于风寒伤肺引起的咳嗽,爱出汗属于营阴不足所致。   建议看看中医儿科治疗,中药可以使用荆防止嗽散加地骨皮等,注意避风保暖预防加凉。

1个回答

什么药能治疗小儿内分泌病

紫河车,指人类的胎盘,中医认为,胎盘性味甘、咸、温,入肺、心、肾经,有补肾益精,益气养血之功,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医儿科是可以治好的,但是治疗中医儿科不能盲目,有的疗法因在治疗过程中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因此患者积极去正规的医院检查,听取大夫的建议吧。

3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