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中医血液科

>

过敏性紫癜的中医分型用药治疗

过敏性紫癜的中医分型用药治疗

  过敏性紫癜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通透性、脆性增高,导致皮下组织、粘膜及内脏器官出血、水肿。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以儿童及青少年为多见,1岁以内婴儿少见,男性多于女性(约1.4~2.1:1)。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季发病居多,具有反复发作特点。近年来,过敏性紫癜的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过敏性紫癜

  本病常累及器官有皮肤、关节、胃肠道、肾脏等,少数患者还可累及心脏、胸膜、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胰腺、睾丸等。有≦5%的AP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中医学无过敏性紫癜一说,属中医学“血证” 范畴,包括“肌衄”、“疹”、“葡萄疫”、“紫斑”、“痹证”、“腹痛”、“尿血”、“便血”等等。秦汉时代统称为“衄”,隋唐时代称之为“斑毒”,明清以后则称为“发斑”。

  1.病因病机

  本病因感受风热毒邪,湿热内蕴,热毒郁蒸肌肤,与气血相搏,血热灼伤血络,以致血不循经,泛溢于肌肤,留积于皮下而发为紫癜。

  1外邪侵袭: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是常见病因,以风热毒邪为主,“感受病疫之气,郁于皮肤,凝结而成”。小儿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不耐寒热,外邪易袭,故发病较多。

  2饮食所伤: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蕴。多有外感之因,也有里热之患,如先有感冒,口中无味,进食辛热刺激食物,表症未除,里热又生,交互发病。

  3血热妄行:热毒侵袭、迫血妄行,血络损伤,血溢脉外。

  4气虚失摄:摄血无力,统摄无权,则血不循经,溢出脉外。

  5瘀血阻滞:若气血瘀滞肠络,中焦气血阻遏则腹痛、便血;若风热与内蕴之湿相搏,下注膀胱,灼伤下焦之络则为尿血。 若风湿热毒瘀滞于关节内,则关节肿痛等。 本病的表现以阳证、热证、实证为主,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脏腑气血受损,脉络瘀阻,也可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2.辩证分型治疗

  1风热伤络型:起病较急,有咳嗽、咽痛、恶风、发热等,紫癜色鲜红,呈丘疹或红斑,下肢与臀部为多,大小不一,高出皮面,伴有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袭表,故有发热、恶风、脉浮数等表证。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血不循经则发为紫癜。四肢乃诸阳之本,阳络受损,故多发于四肢。舌质红,苔薄黄,均为风热伤表之象。

  治则:祛风清热,凉血止血。

  主方:连翘败毒饮加减:荆芥10g、防风10g、银花10g、连翘10g、桔梗10g、赤芍10g、丹皮10g、柴胡6g 、蝉衣6g、 板蓝根30g、生甘草6g。方中荆芥、防风、羌活、薄荷等祛风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桔梗、生甘草清利咽喉,前胡肃肺止咳,茯苓可健脾化湿。

  加减:伴有咳嗽者,加板蓝根30g、桔梗10g、紫菀10g,枇杷叶10g;瘙痒明显,加蝉衣6g、僵蚕10g、地肤子10g;发热,加生石膏30g、寒水石15g;口渴引饮,加生地10g、芦根30g、麦冬15g。

  2血热妄行型:起病急,皮肤紫癜大小不一,斑色鲜红,心烦口渴,发热面赤,或有大便秘结。可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有力。

  证候分析:常见于疾病早期,热毒内伏,迫血妄行,泛渗于肌肤而发为瘀点、瘀斑。属实证、热证,伴有发热面赤,口渴心烦。血上出清窍则为鼻衄,损伤胃络则齿衄、呕血,损伤肠络则腹痛、便血,灼伤膀胱血络则尿血。

  治则: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方: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30g(先煎)、赤白芍各10g、 生地黄10g、丹皮10g、紫草10g、山栀10g、寒水石15g、黄芩10g、生甘草6g、白茅根30g。方中犀角(用水牛角替代)清热凉血、解毒化斑,生地黄养阴清热、凉血止血,赤芍、丹皮凉血散血、活血祛瘀。

  加减:有尿血者,加大蓟草10g、小蓟草10g、大便出血者,加地榆炭10g、槐花炭10g;腹中作痛者,加木香6g、白芍20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g(后下);高热者,加寒水石15g、紫雪散1.5g(吞服)。

  3血瘀气滞证候特点:紫癜色深,色泽暗红,时有腹痛,或关节肿痛,伴恶心呕吐,舌质暗紫,苔薄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邪郁化热,灼伤血络,反复发作,脏腑气血瘀滞,故紫癜色深而红。瘀阻于肠络,不通则痛,故有腹痛;瘀阻于关节则见肿痛。舌暗紫苔黄,脉滑数,均为血瘀气滞之象。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主方: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g、 红花10g、生地黄10g、当归10g、 川芎10g、赤芍10g、丹皮10g、丹参10g、木香6g、甘草6g。方中四物汤补血调血,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加减:时有腹痛加木香6g、白芍10g;关节肿痛加桑枝10g、牛膝10g七10g、丹参10g。

  4肝肾阴虚型:起病较缓,或迁延多日,瘀斑色暗红,时发时隐,伴腰脊酸软,烦躁盗汗,午后低热,头晕耳鸣,血尿迁延不止,舌质偏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虚火内生,灼损血络,血随火动,故紫癜时发时隐,并有烦热盗汗,头晕、耳鸣等。 阴络暗伤,血不循经测见血尿。舌偏红,脉细数,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则:滋阴益肾,凉血止血。

  主方: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九加减:黄柏10g、知母10g、生熟地各10g、女贞子10g、枸杞子10g、龟板15g(先煎)、山萸肉、10g、泽泻10g、地骨皮10g、甘草6g。知母、黄柏两药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作用,以清泄相火(虚火)为要。 大补阴丸为滋阴降火之剂,方中熟地、龟板滋阴填精,滋水以制火, 滋阴以保真阴,猪脊髓益精补髓。

  加减:潮热者,加鳖甲15g、地骨皮10g; 盗汗者,加牡蛎30g(先煎);头晕、耳鸣者,加枸杞子10g、女贞子10g。

  临床各证型非独立出现,因患者体质不同、发病诱因不同,症型往往相互交错、重叠发生,疾病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成人紫癜总体多因阴虚阳亢、血热妄行所致,但也有属于虚寒之类。对有热症表现者,采用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止血消瘀等法;表现为虚症者,采用补气养血、健脾宁心、滋养肝肾等法,兼有风热、湿热等症,宜酌加疏风清热和化湿之品。

  混合型紫癜可能有风热伤表(营)、风湿阻痹、瘀血阻络、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等不同

  病机特点,临床治则有关联、处方用药有交叉,可用犀角地黄汤、独活寄生汤、桃红四物汤、知柏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等为主方随症加减。久病必虚、久病致瘀,气虚者应补气、养气、血瘀者当用活血化瘀之品。气虚失摄,当益气摄血,多用归脾汤加减。

  3.外洗方治疗

  金银花、连翘、苦参、败酱草各50g,紫草、蛇床子、地肤子、黄柏各30g,明矾40g(分早晚2次放入煎好的药汁内溶化),具有湿热瘀阻、关节肿疼、肢体重浊者。

  4.饮食起居调护

  1急性期或有出血时强调卧床休息,限制活动范围,避免劳累;情志调节、控制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及轻松愉悦的心情。

  2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控制和预防感染。注意观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紫癜变化。

  3饮食有节,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瓜果蔬菜,避免肉类、海鲜、温热调料等肥甘厚味、滋腻之品;对曾产生过敏的食物,如鱼、虾、海味等当禁忌。禁食生葱、生蒜、韭菜及辣椒、酒类等刺激性食品。

  4防止蚊虫叮咬,避免与花粉等过敏原相接触,尽可能避免接触过敏源;有必要积极寻找引起过敏的各种原因,驱除体内寄生虫。

  5在症状消失、治愈后应坚持全方位、巩固调理一段时间,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血液科在线咨询

更多

想知道肌肉萎缩怎么治疗

你好!肌肉是需要不断进行功能锻炼的,要不会慢慢萎缩。你现在肌肉萎缩估计是以前不重视功能锻炼。另外要加强营养

3个回答

关于地中海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本病大多婴儿时即发病表现为贫血虚弱腹内结块发育迟滞等重型多生长发育不良,常在成年前死亡轻型及中间型。患者一般可活至成年并能参加劳动,倘注意节劳及饮食起居。   可以减少并发症改善症状,禀赋不足肾气虚弱为主要原因。肾为先天之本究天肾精不充则生化无源“小儿之劳得于母胎”可见‘"童子劳”与父母关系密切肾精不充同时也影响后天脾胃功能和生长发育久则血气坏败出现黄疽积聚等表现致成此虚实错杂之证。

1个回答

请问血栓性静脉炎怎么治

你这种情况需要局部做按摩、热敷、封闭、针灸等治疗,静脉滴注大量抗生素治疗。平时禁吃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平时需要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3个回答

请问血热吃什么好

血热的人吃凉血功效的食物,凉血的食物有:鸭肉、赤豆、荸荠、冬瓜、鲜藕、荠菜、莲子、茄子、大枣、薏米、生地黄、茯苓、山药、鲜鱼、鲜茅根等。饮食方面,应多吃清凉滋润的食物,如莲藕有清热凉血的作用,最适合血热的人食用,无论凉拌、榨汁、清炒都可以,

1个回答

针对中药治疗牛皮癣有哪些方法

如中医疗法,风湿蕴肤:此型银屑病的症状是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中医治疗此型银屑病的方法是疏风利湿。

3个回答

关于气血不足吃什么好

生产后因为气血严重耗损,所以产后产妇大多数多有气血不足的情况,这个坐好月子,吃当归生姜炖羊肉,慢慢食补,就会好些的。当归生姜炖羊肉,有补气血的作用。其他的如黄芪炖猪蹄,黄芪炖老母鸡也可以参考。根据以上分析,这个情况建议你参考上面的食疗方来处理,平时多喝红糖,吃大枣。要均衡摄取肝脏、蛋黄、谷类等富含铁质的食物,维生素C可以帮助铁质的吸收 ,也能帮助制造血红素,所以维他命C的摄取量也要充足。其次多吃各种新鲜的蔬菜,许多蔬菜含铁质很丰富 ,如黑木耳、紫菜、发菜、荠菜、黑芝麻、莲藕粉等。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