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中医血液科

>

血小板增多见于哪些情况?

血小板增多见于哪些情况?

  人体正常的血小板参考值为100~300×10e9/L,当血小板数量大于400×10e9/L时,称为血小板增多症,临床主要见于下列情况。

  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本病是由于骨髓过度增生引起的血小板增多。特征为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生,外周血中血小板持续明显增多,且有功能异常,临床有自发出血倾向及或有血栓形成,病人常有脾大。

  约有20%的病人,尤其年轻患者无症状。1/3的病人有头痛、头昏、视觉模糊、手掌及足底灼痛感,末梢麻木。80%病人有出血及血栓形成。出血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齿龈出血、血尿、呼吸道出血、皮肤、粘膜瘀斑。30%患者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静脉以脾、肠系膜及下肢静脉为血栓好发部位。下肢血管栓塞后,可表现肢体麻感、疼痛、甚至坏疽。也有表现红斑性肢痛病、间歇性跛行。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可致呕吐、腹痛。肺、肾、肾上腺或脑内如发生栓塞可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可成为致死的原因。脾大见于80%以上的病例,一般为轻到中度肿大,少数病人有肝肿大。

  血小板计数多在600×10e9/L以上,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增高,因失血少数病人可致贫血。骨髓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半数患者JAK2基因检测阳性。

  二、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

  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可伴有血小板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增多和脾大较为明显,外周血和骨髓以中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Ph1染色体阳性,或BCR-ABL阳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为主,红细胞大多在7~10X10e12/L, 血红蛋白在180~240g/L。除上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症状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还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紫红,肝脾肿大常见,部分患者血压升高,80%以上患者JAK2基因检测阳性。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常有脾大和贫血,外周血有幼粒-幼红细胞和泪滴状红细胞,骨髓常干抽,骨髓活检有纤维化表现,约超过半数患者JAK2基因检测阳性。

  三、反应性(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数一般不超过600×10e9/L,个别患者偶可超过1000×10e9/L,血小板功能基本正常,通常不伴有血栓形成和脾大,原发病控制或病因去除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1、急慢性炎症性疾病:急性炎症恢复期、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结肠炎、结核、结节病、慢性肺脓肿、骨髓炎等。

  2、血液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或慢性失血。

  3、血小板减少症的恢复期(反弹性血小板增多):如化疗骨髓遏制期之后血细胞恢复期、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后、酒精中毒纠正后。

  4、脾切除后:半数脾切除后一周内即有血小板增多,一般两个月恢复正常。

  5、恶性肿瘤:部分实体肿瘤、淋巴瘤等可伴有血小板增多。

  6其他:包括外伤、手术后、分娩、运动后、应用肾上腺素后。

  因此,如果出现血小板增多,要综合病史、查体和有关检查结果分析,方能明确原因和原发病。

中医血液科在线咨询

更多

想知道肌肉萎缩怎么治疗

你好!肌肉是需要不断进行功能锻炼的,要不会慢慢萎缩。你现在肌肉萎缩估计是以前不重视功能锻炼。另外要加强营养...

3个回答

关于地中海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本病大多婴儿时即发病表现为贫血虚弱腹内结块发育迟滞等重型多生长发育不良,常在成年前死亡轻型及中间型。患者一般可活至成年并能参加劳动,倘注意节劳及饮食起居。   可以减少并发症改善症状,禀赋不足肾...

1个回答

针对中药治疗牛皮癣有哪些方法

如中医疗法,风湿蕴肤:此型银屑病的症状是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中医治疗此型银屑病的方法是疏风利湿。...

3个回答

高血脂会有哪些症状?

  你好,高脂血症是个慢性疾病,一般感觉浑身没劲,头晕,老是感觉困的感觉等等,但是也有没感觉的,但是没感觉不等于没问题,所以要定期查血脂根据血脂的情况来调理口服药物,再者高脂血症能引发其他的好多疾病,...

2个回答

头有时很痛怎么处理

根据你说的症状考虑是属于神经性头痛表现治疗应该服克克常规药物,配合针灸,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以清淡为主,忌辛辣刺激食物。,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医血液科是可以康复的,但是治疗中医血液科不能盲目,有的疗法...

3个回答

男人气血两虚的症状有哪些

你好、男人气血两虚的症状有哪些?面色苍白,眼睑口唇淡白,神疲乏力,呼吸气短,食欲不振,纳谷少馨,头昏眼花,心悸怔忡。还可:经水量少,色淡如水;失眠多梦,健忘脱发,语音低微,手足麻木,;肢萎体软,肌肉消...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