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潮热

>

中医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潮热

中医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潮热

  潮热是发生在中年女性身上的一种疾病,此病好发于更年期,主要是和患者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潮热的主要症状就是出汗以及身体乏力等症状,因此需要及时医治才是,由于现在西医治疗此病效果并不是很好的,所以很多患者会选择用中医治疗,那中医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潮热您了解吗?如果不了解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下专家的介绍吧。

  中医治疗潮热的方法有:

  (一)产后潮热

  潮热患者产后恶露淋漓不尽,少腹坚痛,日晡烦躁发热,甚或便秘。舌黯紫,脉沉涩。治法以逐瘀泻热为主。

  药物:当归尾10g,赤芍10g,桃仁10g,生大黄10g(后下),丹皮10g,益母草30g,红花6g,木香6g,黄芩10~15g,生甘草6g。若便秘的潮热患者加麻仁通便润肠,腹痛甚者加川楝子,玄胡索理气活血。

  (二)风湿潮热

  患者出现一身尽痛,关节红肿,日晡发热,心烦口渴。舌苔白或白滑,脉浮滑散。故治疗应以清热祛湿为主。

  治疗风湿潮热的药物: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知母10g,秦艽10g,丹皮12g,桑枝15g,薏苡仁15g,苍术10g,甘草6g。若恶寒无汗者加麻黄发汗,去蓁艽、丹皮。

  (三)阴虚潮热

  患者会出现午后潮热,夜甚昼轻,手足心热,砸红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法以滋阴清热为主。

  治疗阴虚潮热的药物:银柴胡10g,胡黄连10g。辜艽10g,鳖甲10g。地骨皮10g,青蒿10g,知母10g,甘草6g。若血虚甚者,加当归、白芍、生地养血滋阴;兼气虚者,加太子参、黄精补气盘阴;兼有咳嗽,加麦冬、沙参润肺止咳;盗汗者,可加稽豆衣、浮小麦补虚止汗。

  (四)气虚潮热

  中医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潮热?患者上午或下午潮热,而以上午潮热为多,面色咣白,气短自汗,身倦少气。舌质淡嫩,脉象虚大。治法以补中益气为主。

  药物:黄芪10~15g,党参10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5g,升麻3~5g,柴胡6g,甘草3~6g。若阳虚明显的潮热患者,加附于、干姜温振阳气;阴液不足者,加麦冬、白芍滋阴养液。

  以上就是专家针对“中医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潮热”带来的全部将诶少了,相信各位通过上述介绍都已经清楚的了解了吧,此病的治疗一定要趁早,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由专业的医生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才可以让患者早日康复哟。

潮热在线咨询

更多

非乳腺性导管癌中晚期,乳房全切术。7-6首次化疗,有潮热,请给出最佳治疗建议

由于术后胸廓动用弹性绷带放气重新包扎(优力舒),患者会觉着有压迫感,感觉不适,呼息费力。应向患者证明动用放气重新包扎的原因及重要性,获得患者互相配合及信任。如再次出现呼息极度费力,伴气促气急,有可能是由于重新包扎过紧,此时需报告医生给与额外解决,同时指导患者放松情绪,做有效深呼吸动作。必须强调声明平时也要注意,多参加户外运动可以起到提高人体抵抗力。

1个回答

脸上长出了许多斑,月经最近一两年一两月来一次甚至今年半年未来,潮热盗汗,该怎么办?身

您好,根据您说的情况,考量是更年期综合症致使的,平时留意歇息,饮食清淡,始终保持心情舒畅,进行咨询医生动用激素替代疗法,纾解症状。特别注意需要好好休息,不能抽烟喝酒,多喝水,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好水果。

1个回答

早上嘴巴苦.心慌心累,脸潮热,手心脚心热

这个症状的话应当属于五行烦热主要是由于阴虚引来的他有过多的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等都有关系,再次出现手心脚心多汗再次出现心慌胸闷,也有一种可能会就是心脏供血不足致使这个你需要有做个心脏彩超通过服食青蒿鳖甲汤滋阴清热救治。必须强调声明尽量清淡饮食,需要多喝水,休息为主。

1个回答

68岁因为潮热出汗严重服用利维爱15年,最近体检子宫内膜8.

[title]5mm考量还是药物副作用。这个情况下需要有停止下来服食药物。另外流汗看一看中医医生辨证调治。需要声明注意多喝开水,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劳累。

1个回答

月经基本没有,潮热出汗应该吃什么药?

患者再次出现月经增加,并且有潮热流汗的表现出,这种情况致使的原因要留意缺铁性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以及其他的原因引来的,如妇科的疾病,应当进一步的仔细检查确认原因,所以患者的情况应当实施腹部的彩超仔细检查,甲状腺激素的仔细检查,血常规等仔细检查,确认什么原因致使的月经增加还是非常关键的。必须强调声明注意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清淡饮食。

1个回答

每天凌晨6一7点潮热微微出虚汗是什么原因?

早晨下来出虚汗的病因比较多,最为常见的就是身体比较虚弱,如果是这种情况,一般建议饮食要规范,要多做活动,增强体质。除了就是慢性感染性疾病,比如说结核之类,一般建议到医院做结核菌素试验,血沉以及血常规明确确诊,这就是低血糖低血压之类的症状,建议自行检验血糖以及血压变动需要强调的是平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受寒,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