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小儿支气管哮喘

>

支气管哮喘症状

支气管哮喘症状

  婴幼儿发病前,往往有一两天的上呼吸道感染,年长儿起病比较急,且多在夜间,可能与夜间气候变化有关。发作大多经几小时至一日后逐渐平复。特别严重的病例,一开始比较严重,哮喘持续较长时间。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患儿烦躁不安,出现呼吸困难,以呼气困难为著,往往不能平卧,坐位时耸肩屈背,呈端坐样呼吸困难。有时喘鸣音可传至窒外。患儿面色苍白、鼻翼扇动、口唇、指甲紫绀,甚至冷汗淋淳,面容怕恐不安,往往显示危重状态,应予积极处理。

  发病初起仅有干咳,以后即表现为喘息症状,随支气管痉挛缓解,排出粘稠白色痰液,呼吸逐渐平复。有的患儿咳嗽剧烈可致上腹部肌肉疼痛。可伴或不伴有发热。胸部体征的吸气时出现胸凹陷等三凹征,而呼气时因胸廓内压增高,在胸骨上凹及肋间隙反见凸出,同时颈静脉显著怒张。叩诊两肺呈鼓音,并有膈肌下移,心浊音界缩小,提示已发生肺气肿(但在儿童患独,此种肺气肿体征在病情缓解时多自行消失,故称肺充气征)。此时呼吸音减弱,全肺可闻喘鸣音及干性罗音。严重病例,尤其哮喘持续状态,两肺几乎吸不到呼吸音,并由于肺动脉痉挛而致右心负荷增加,以及严重低氧血症导致心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也随引起哮喘发作的变应原而异。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者,胸部常可闻干、湿罗音,并伴发热,白细胞总数增多等现象。如为吸入变应原引志者,先多伴有鼻痒、流清涕、打嚏、干咳,然后出现喘憋。对食物有高度敏感者,大都不发热,除发生哮喘症状外常有口唇及面部浮肿、呕吐、腹痛、腹泻及荨麻疹等症状,多于进食后数分钟出现。如对食物敏感度较轻,则发生症状比较迟缓,往往只有轻度哮喘或呼吸困难。

  气管哮喘发作对患儿生长发育和生活、学习影响较大,应尽早进行预防。越早发现越好,如果与什么不良状况出现,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本文由上海明珠医院呼吸内科供稿】

小儿支气管哮喘在线咨询

更多

九个月宝宝支气管炎

宝宝感染支气管炎病程大约需要1到2周的时间,支气管炎症一般由细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对症的药物进行治疗,期间可以使用一些食疗的方法,比如大蒜冰糖煮水喝,梨川贝冰糖煮水等,还可以配合雾化或者是小儿推拿按摩等都是比较安全的调理方法,对于症状的改善都会有帮助。

1个回答

宝宝支气管炎反复不好

小儿支气管炎反复不好应考虑诊断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过敏性咳嗽,应进一步检查过敏原等。还有病原菌是否已清除,若咳嗽不好转,应调整用药。川贝枇杷糖浆,每日2次,每次5毫升。或养阴清肺膏,每日2次,每次5—10毫升。周岁内儿酌减。另外,小儿支气管炎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水分蒸发较大,应注意给患儿多喂水。饮食以半流质为主,以增加体内水分,满足机体需要。

1个回答

宝宝支气管炎什么症状

婴儿支气管炎一般是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粘膜炎症反应。婴儿支气管炎的症状有:打喷嚏、咳嗽、呼吸急促、喘息、脸色苍白、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哮鸣音,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婴儿支气管炎可用阿莫西林颗粒、利巴韦林气雾剂、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布地奈德、特布他林等联合治疗以缓解症状。可轻拍婴儿背部,多饮水,促进分泌物顺畅排出。平日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适宜,避免干燥过重。

1个回答

五个月的宝宝支气管炎怎么办

五个月的宝宝有支气管炎最好还是去医院看看,让医生根据宝宝的病情制定具体的治疗措施。五个月大的宝宝身体还非常虚弱,抵抗力通常都不是很好,得了支气管炎要尽快医治,不然拖严重了以后再治疗就非常麻烦了。1、妈妈这个时候一定要多注意一下宝宝的保暖问题,不要让宝宝着凉了,不然容易导致病情加重。2、家里面有抽烟的习惯的人最好不要在室内抽烟,以免宝宝呼吸到烟以后刺激到病情。3、平时让宝宝喝点温开水。如果有必要就去医院,而且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

1个回答

儿童支气管炎哮喘怎么治疗

孩子支气管炎哮喘大部分是由于炎症引起的,可以做血常规检查、胸部x光检查、药物敏感实验等,然后选择有效的抗病毒或者是抗细菌药物治疗,比如头孢类药物、红霉素类药物等。并适当的应用喘定、激素类药物,激素既抗过敏,也能促进炎症吸收,还能松驰平滑肌,使哮喘症状改善,比如强的松龙等,并且需要多喝水,注意保暖,有规律的治疗。孩子支气管炎哮喘要注意做到治疗彻底,大部分能治愈,以免留下病根。

1个回答

宝宝支气管炎发烧是什么引起的

宝宝支气管炎引起发烧,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服用消炎药来进行治疗,一定要密切的观察宝宝的体温变化,及时的跟医生进行沟通,如果体温达到38度5以上需要口服液布洛芬或者是对乙酰氨基酚,达到退烧的治疗,平常也可以给孩子进行物理降温进行退热,平时多给孩子喝一些白开水,以达到对身体血液起到稀释的作用,一定要注意室内的通风开窗,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饮食一定要清淡为主,防止胃肠消化不良在造成肠道疾病,可以用一些鲜竹沥进行服用,及时止咳化痰。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