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空调病

>

夏季该如何预防空调病

夏季该如何预防空调病

  进入七月中旬,三十几度的高温就已经让大家感觉到了夏天的热情,各个商场里的电扇、空调也都成了抢手商品。但是大家不知是否发现了,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周围似乎“感冒”的人反倒多了起来,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空调病”。 夏季预防空调病,应注意以下五个法则:

  1、温度适宜

  一般,空调温度在25~28度比较适宜。在气温较高时,可将温差调到6~7度左右;气温不太高时,可将温差调至3~5度,空调的风速不宜过强。宝宝先进入房间后再打空调,要出去时应先关好空调等室温接近常温后再出去,宝宝一定要避免频繁的进出。

  2、经常通风

  应经常开窗换气,以确保室内外空气的流通。通过开机1~3小时后关机,然后打开窗户将室内空气排出。有新生宝宝的家庭,使用空调时,至少打开一扇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因为空调房间一般比较密封,室内空气混浊,细菌含量就会增加,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增高,空气质量恶化。同时,空调的过滤器过多吸附空气中的阴离子,使室内的阳离子增多。阴阳离子正常比例的失调会造成人体生理紊乱,导致不适。

  3、时刻保湿

  还需要注意室内的湿度。在空调房间里呆久了,常常会口干舌躁,这是因为身体中的水分被冷气蒸发,而空调没有调节湿度的能力。

  宝宝的皮肤水分调节能力远不如成年人,所以就更难适应。有婴幼儿的家庭如果要使用空调,首先要多给宝宝喝水,同时要人为适当增加室内的湿度。

  4、定期清洁

   空调的空气过滤岗(过滤膜),是用来过滤空气的。如果时间太久不清洗,布满在滤网上的毛屑、灰尘等杂质就会吹进室内,散布在空气中。宝宝一旦吸入这些物 质,呼吸道就会过敏或引起咳嗽。所以,大约每隔半个月,就要把空调上的空气过滤网拆下来用大量的水冲洗,室内空气质量才能有所保障。这个爸妈可以自己动 手。

  同时,空调器中的冷却盘也要定期清洗,这个可以向维修厂商咨询。长期生活在空调房里的宝宝,父母要保证他们每天有一定的日照时间。安装空调的房间要防止空气污染,定期开窗换气,必要时也可用药物喷熏消毒。

  5、衣着合理

  小儿皮肤娇嫩,出汗较多,服装用料应具有柔软、吸湿、透气性好和洗涤方便的特点,以浅色的纯棉、纯针织品为宜。在空调房里宝宝衣服要比成人多一件。

   一定要注意的是:在打空调之前先给宝宝擦干身上的汗建议洗个温水澡并擦干。宝宝在空调间内要注意别把空调的出风口对着宝宝,同时一定要注意给宝宝的肚 子、小脚保暖。不要让宝宝整天都待在空调房间里,每天清晨和黄昏室外气温较低时建议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可让宝宝呼吸新鲜空气,进行日光浴,加强身体的适 应能力。并且每天至少为宝宝测量一次体温,以防宝宝因为吹空调而发烧。

  空调病的产生是人们不合理的使用空调所造成的,而预防和治疗空调病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了,我们必须要多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来应对今后在空调环境的下生活工作。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养生习惯,远离空调病。

空调病在线咨询

更多

怎样区分空调病和感冒?

空调病这种情况主要是长期在空调的环境中,由于受寒致使再次出现患者身体有一定的不适的情况的,通常情况下,返回空调的环境症状可能会就会有所彻底恢复的,但是感冒这种情况,返回空调的环境,感冒还是没完全恢复的...

1个回答

空调病会发烧吗?

你好,所谓的“空调病”就是因为动用空调而引来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空调病”的表现出症状也与感冒差不多,就是发烫、发烧、恶心呕吐、恶心、干呕,甚至引来支气管哮喘。所以空调病也是会引来发烧的,如果体温低...

1个回答

空调病应该注意什么?

你好,空调病主要是,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培训或者练习,引发空气不供应,环境不能获得稳定,会再次出现,鼻塞,头晕,打嗝,头昏,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以及许多皮肤过敏。建议适当的开窗换气,一般两小时换一次...

1个回答

空调病如何治疗?

空调的毛病就是在空调屋里呆的时间长了,所以救治的时候主要是先防止在空调屋里待着,多出的行走行走,呼息呼息新鲜空气。如果培训,生存不能够防止在空调屋里待着,那么再开空调三到四个小时后必须开窗通气。建议饮...

1个回答

空调病一般是指的什么呢

空调病症状一般有发烫、疲乏无力身体收缩感麻木的等。如果您再次出现这种情况下,建议要多喝些温开水或者是红糖姜水。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动用,藿香正气丸进行治疗一下。平时一定要多注意歇息,多喝水,不要吃辛辣...

1个回答

空调病会有影响风寒吗?

空调病会致使患者再次出现风寒的症状,这对患者的身体当然是有影响的。空调病致使的风寒不仅仅病情本身会对患者的生活培训产生干扰。而且空调病还会致使患者再次出现排斥空调的不良症状,长时间下来,患者的整体身体...

2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