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脊髓灰质炎

>

防治小儿麻痹症有妙招

防治小儿麻痹症有妙招

  小儿麻痹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对患者的身心都有着巨大影响。因此更要做好对小儿麻痹症的预防。那么,如何预防小儿麻痹症呢?下面,就由专家为大家做个相关的详细介绍吧。

  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

  现在我国使用I、II、III型混合糖丸疫苗,是由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2个月~7岁的易感儿为主要服疫苗对象,但其他年龄儿童和成人易感者也应服苗。大规模服疫苗宜在冬春季进行,出生2个月后开始服用,勿用热开水送服,以免将疫苗中病毒灭活,失去作用。

  糖丸疫苗分1型(红色)、2型(黄色)、3型(绿色)、2、3型混合糖丸疫苗(兰色)、及1、2、3型混合糖丸疫苗(白色)。自2个月开始服,分三次口服,可顺序每次各服1、2、3型1粒,或每次服1、2、3型混合疫苗1粒,后者证明免疫效果好,服用次数少,不易漏服,故我国已逐渐改用三型混合疫苗。每次口服须间隔至少4~6周建议间隔2个月,以防可能相互干扰。为加强免疫力可每年重复一次,连续2~3年,7岁入学前再服一次。口服疫苗后约2周体内即可产生型特异抗体,1~2月内达高峰,后渐减弱,3年后半数小儿抗体已显著下降。临床服用这种疫苗安全、方便、免疫力强而且维持时间长,极少有不良反应,深受广大父母的欢迎

  2、患儿应从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

  第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排泄物以20%漂白粉拦和消毒,食具浸泡于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煮沸消毒,或日光下曝晒二天,地面用石灰水消毒,接触者双手浸泡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用0.1%过氧乙酸消毒,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20天。

  3、被动免疫

  未服过疫苗的年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后,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儿,若与患者密切接触,临床可注射丙种球蛋白加以预防,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3-0.5毫升,或胎盘球蛋白6~9ml,每天1次,连续2天。注射后一周内可以使发病者的症状有所减轻,如果被感染2-5周后仍未发病者,说明被动免疫是成功的,小儿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4、注意小儿平时的饮食卫生

  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小孩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的良好习惯,平时应注意小儿的衣物、床单、玩具、用品及餐具的消毒建议煮沸15分钟或日光曝晒两小时。

  5、搞好环境卫生

  消灭苍蝇也是切断传染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合理安排小儿的休息和营养,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可以增强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

  求医网温馨提示:以上就是防治小儿麻痹症有妙招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编相信大家都对此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仔细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去,只有平时注意爱护身体,日后身体才会报答你。。祝您健康。

  【参考文献:《脊髓灰质炎:疾病及预防接种知识手册》《影像专家鉴别诊断:颅脑与脊柱脊髓分册》】

脊髓灰质炎在线咨询

更多

宝宝两个月打了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现在六

,这个第一次麻醉脊髓灰质炎预防针。目前可以口服的。这个不需要忧心。一般情况下麻醉或者口服都是没干扰的 。不需要忧心的。有抗体产生就没干扰的 。必须强调声明平时戒烟戒酒,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定期体检。...

1个回答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之后会出现的反应都有些什么呢?哪些是比较...

一般情况下不良反应是不大的,但是接种疫苗后有可能引来发烫、恶心呕吐、头痛等,偶有皮疹,发烫和恶心呕吐不严重时不超过38°c就不必要解决,宝宝可以自行或者物理降温可以纾解,2~3天后自行全愈。如发烫大于...

1个回答

母亲得过脊髓灰质炎还会有复发的可能吗

医生建议:这个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工作和歼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压制手段。卧床歇息隔绝,至少到起病后40天,防止操劳。肌痛脚可局部湿热敷以减低疼痛。需要声明注意平时多休息,保持饮食清淡,按时复查。...

1个回答

脊髓灰质炎疫苗哪种好?宝宝刚出生要求被打这种病的疫苗,具体...

骨髓灰质炎育秧的话,建议你看一看,给他消化许多那个就是钙之类的,协助消化几下。特别注意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劳逸结合,宜选用硬板床。...

1个回答

脊髓灰质炎怎么办?

孩子得了脊髓灰质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儿麻痹后遗症。是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染引来的,应当是因为孩子小时候没及时接种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致使的,如果孩子现在已经确认就是脊髓灰质炎的话,要及时的给与救治这种...

1个回答

脊髓灰质炎症状有哪些?

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发烫,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也可再次出现恶心,干呕,头痛,咽喉痛,平时在照料孩子方面,家长必须细心,要有专门的人来照看孩子,一旦发觉孩子有任何的不舒服,必须及时的带孩子...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