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炎通常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由于睾丸炎可分为多种,不同种类的睾丸炎治疗方法也不相同,需在治疗前确诊属于哪一种,然后再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达到快速有效治愈的目的。那么,急性附睾炎治疗方法有哪些?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1.内科治疗
由于附睾炎的病因是细菌性而不是尿液逆流,所以应采用药物治疗。急性附睾炎的致病菌常由肠道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按细菌培养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来决定。如对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敏感,应每天口服2次共4周,特别是伴有细菌性前列腺炎者更为有用。若局部红肿明显,血白细胞数增多,体温上升,应静脉滴入抗生素,至体温正常,改口服抗生素。
其他一般支持疗法:在急性附睾炎期间应卧床休息。阴囊用人工托,可以减轻疼痛。如附睾疼痛较重,可用1%利多卡因20ml由睾丸上端处精索行局部注射,减轻不适,亦可用口服止痛及退热药。在早期可将冰袋放在附睾处,防止肿胀。晚期可用热敷,加速炎症消失,减轻患者不适。有时应用吲哚美辛(消炎痛)亦可减轻症状。急性期间避免性生活、体力活动,二者均可加重感染症状。
2.外科治疗
绝大多数急性附睾炎经药物治疗后自行消失,但有3%~9%病例在急性期1个月发生脓肿。
3.西医治疗
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应用阴囊托可减轻症状,自制较大的带棉花垫的阴囊托使用起来会更舒适。疼痛重者可用止痛药,局部热疗可缓解症状,并可促进炎症消退。但过早使用热疗可加重疼痛并有促进感染扩散的危险,所以早期宜用冰袋局部冷敷。性生活和体力劳动可加重感染,故应避免。
抗菌药物的应用
选择对细菌敏感的药物,通常静脉给药1-2周后,口服抗菌药物2-4周,预防转为慢性炎症。
4.手术治疗
若抗生素治疗无效,疑有睾丸缺血,应行附睾切开减压,纵行或横行多出切开附睾脏层鞘膜,但要避免伤及附睾管。
5.中医治疗
急性附睾炎在未溃前
【治法】治疗当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利湿消肿为主。
【方药】用消炎活血汤加减:紫花地丁、蒲公英、生石膏、黄柏、橘皮、柴胡、川楝子、车前草、生苡仁、丹参、当归等。未化脓留敷金黄膏或玉露膏;阴囊水肿用50%朴硝溶液湿敷。
急性附睾炎溃后
【治法】当以滋阴除湿,化脓生肌为主。
【方药】可用仙方活命饮、滋阴除湿汤或六位地黄汤加减。毒热重者,全身高热,阴囊红肿,加龙胆草、山栀、黄芩;湿热重者,阴囊水肿明显,加车前子、滑石;睾丸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索;化脓期加服透脓散;外伤引起者,加桃仁、红花、苏木。
急性附睾炎治疗方法有哪些?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急性附睾炎在线咨询
更多
急性附睾炎治疗周期
急性前列腺炎是临床男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炎症感染导致的。如果治疗及时得当和保养好的话,很快就可以痊愈了。如果治疗的不及时,不得当,又不注意保养,就会变成慢性前列腺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应该听从医生建议,配合医生治疗,正常情况下,一般半个月左右就能痊愈。在治疗期间要注意多喝水,多排尿,不要吃辛辣的食物,这样容易加重症状。
1个回答
急性附睾炎症状表现有什么
急性附睾炎的症状:发病突然,全身症状明显,可有畏寒、高热。患侧阴囊明显肿胀、阴囊皮肤发红、发热、疼痛,并沿精索、下腹部以及会阴部放射。严重者可形成脓肿。也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导膀胱刺激症状,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1个回答
急性附睾炎硬结怎么能消除
急性附睾炎引起的硬结,一般都是因为炎症刺激导致的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对于这种情况,只要及时使用抗感染的药物进行治疗,将炎症性病灶彻底治愈以后,因炎症反应而引起的局部硬结自然也会吸收、消散。在急性炎症控制以后,可以在病变的部位使用温水毛巾热敷,也有助于硬结的消除。
1个回答
附睾炎这种病的费用是多少呢?
有附睾炎的传染救治的费用绝不会太高的,一般遵医嘱来保守用药就可以起些救治的效用的。仔细观察身体的变动,看如何有疼痛或者浮肿等不适的情况,及时的用药来做救治,同时建议内裤曝晒擦洗,注意安全的用药,近期先不要饮酒,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应该是比较明显的,用药后复检。需要声明注意针对病员情况来看,应尽早到医院做全面检查,保持心理乐观。
1个回答
附睾炎这种病会自己康复吗?
附睾炎一般情况下是绝不会自己康复的,而且附睾炎的症状一般都是比较严重的,如果不及时救治炎症就会蔓延到其他的地方,很容易会再次出现其他的并发症,而且还容易转变为慢性附睾炎,会严重影响到以后的生存质量,所以一旦诊断为附睾炎,就要尽早的采用对症的抗生素实施抗感染救治。需要声明注意根据你的情况,男科病要尽早治疗,避免引起其它并发症。
1个回答
小便痛是不是附睾炎这种病?
小便痛不一定是附睾炎,也有可能是其他部位的生殖系统疾病,或者是泌尿系统炎症致使的,可以到医院做几下生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的全面仔细检查,明确具体的原因,如果是身体炎症的话,一般可以动用许多消炎以及抗生素类的药物实施综合评价救治,建议男性平时留意局部的守护,防止外伤。特别注意避免长期久坐,多晒太阳,增强免疫力。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