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急性心力衰竭

>

急性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方法

急性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方法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与体征,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常达每分钟30~40次,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同时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极重者可因脑缺氧而致神志模糊。发病开始可有一过性血压升高,病情如不缓解,血压可持续下降直至休克。

  鉴别诊断

  一、心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的鉴别前者多见于中年以上,有心脏病史及心脏增大等体征,常在夜间发作,肺部可闻干,湿罗音,对强心剂有效;而后者多见于青少年, 无心脏病史及心脏体征,常在春秋季发作,有过敏史,肺内满布哮鸣音,对麻黄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氨茶硷等有效。

  二、右心衰竭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的鉴别三者均可出现肝脏肿大,腹水,但右心衰竭多伴有心脏杂音或肺气肿,心包积液时扩大的心浊音界可随体位而变动,心音遥远,无杂音,有奇脉;缩窄性心包炎心界不大或稍大,无杂音,有奇脉。

  三、临床上还需对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作一个鉴别诊断,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何侧心室或心房受累有密切关系,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主要是由于左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肺瘀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的临床特点是由于右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体循环静脉瘀血和水钠潴留。

  1、左心衰竭

  (1)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主要由于急性或慢性肺瘀血和肺活量减低所引起,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一种表现,病人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被迫坐起,咳嗽频繁,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

  (2)咳嗽和咯血:是左心衰竭的常见症状。

  (3)其它:可有疲乏无力,失眠,心悸等。

  2、右心衰竭

  (1)上腹部胀满:是右心衰竭较早的症状,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上腹部胀痛。

  (2)颈静脉怒张:是右心衰竭的一个较明显征象。

  (3)水肿:心衰性水肿多先见于下肢,呈凹陷性水肿,重症者可波及全身,下肢水肿多于傍晚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

  (4)紫绀:右心衰竭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紫绀。

  (5)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神经过敏,失眠,嗜睡等症状。

  (6)心脏体征:主要为原有心脏病表现。

  3、全心衰竭

  可同时存在左,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也可以左或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为主。

急性心力衰竭在线咨询

更多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一定要进行积极的急救处理,可以快速地输入地高辛或者是西地兰,还要应用利尿剂以及镇静类的药物,要让患者持续性的进行吸氧,而且要取半卧位或者是半坐位。患者一定要控制食物中钠盐的摄入以及水的摄入,还要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要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少食多餐。可以吃一些维生素和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

1个回答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心力衰竭是心脏工作能力上升,也就是心的排血量不足,不能够享受全身组织分解代谢的需要有的病理状态。再次出现心衰时心脏泵血能力上升,需要有使用强心药物促进心脏紧缩,射血,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口服,同时要减轻心脏压力,给与利尿,同时互相配合吸氧,缓解症状。

2个回答

肺气肿引发的急性心力衰竭怎么治疗

支气管炎多由于呼吸道炎症引来。治疗以抗生素和清肺凉血的药为基础。平时多喝水。不要吃的太咸。可以继续用抗生素治疗。最好根据细菌培育和药敏实验结果采用抗生素。另外可以实施雾化吸进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是由于患者病情不同所以采取的医治方法也就不一样,因此需要患者尽快去专业一样进行详细检测,才能对症治疗。

1个回答

急性心力衰竭血氧饱和度维持多少合适

正常的血氧饱和度都是有97%,如果是急性心衰,应该是血氧饱和度要在90%以上较好。急性心衰血氧饱和度一定要保持在90%以上较好,具体的病情疑问请进行咨询当地医生,根据实际病情选择。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均衡补充身体营养,多做做一些有氧运动来锻炼身体,并且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以此来增强体质加快康复速度。

1个回答

急性心力衰竭什么引起的?

于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而引起的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血压显著下降伴尿少(<20ml/h)及外周循环衰竭的表现,如四肢湿冷、冷汗、神志恍惚、烦躁不安或反应迟钝。胸骨左缘3~4肋间收缩期杂音,右心衰竭控制后此杂音可明显减弱或消失。

1个回答

心力衰竭的是什么症状?

你好,心力衰竭是我们生活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心衰最典型的症状是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严重者端坐呼吸、咳嗽并伴大量白色绒粉红色泡沫痰、食欲降低、双下肢浮肿等,早期心衰的表现并不典型,有的患者会在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时出现气短,上楼时胸闷、气短。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