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

>

拔牙

>

促进拔牙创口愈合的护理

促进拔牙创口愈合的护理

  拔牙后患者仍会常常感到疼痛,若此时清洁口腔太用劲,一定要用柔软的牙刷,不能刷到拔牙处的创口,否则只会雪上加霜,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进食。如果患者在拔牙后,能懂得一些基本的自我护理常识,不但能缓解痛苦,还能使创口愈合得更顺利。

  促进拔牙创口愈合的护理

  1、拔牙后2小时内禁食,包括任何软硬食物或流汁、茶水。必须注意的是,2小时后宜迸软食;食物不宜过热,并避免用拔牙侧咀嚼。否则,在血凝块未完全机化前,不注意上述要点的话,还会导致血凝块破坏而出血。

  2、如果拔的是两腮的牙齿,则拔牙后三天内,睡觉时,尽量不要用拔牙的一侧脸侧睡。拔牙的一侧腮如果长时间受压,容易导致血液流通不畅,不利于创口化瘀,妨碍伤口愈合。

  3、如果拔牙后,出现腮红肿,除了找医生开药消炎,也可以自己用热毛巾敷一下,这样能加快消肿。

  4、拔牙后一般可以不吃药。但在急性炎症期拔牙,或创伤较大、全身情况较差时,应口服些抗生素和止痛药。

  5、牙拔除后拔牙创即为新鲜血液充满,约于15分钟便形成血凝块,将创口封闭。所以正确纱布咬合所咬时间为30分钟。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

  6、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拔牙后最好暂时不要离开,待半小时后请医生再看看伤口,是否血已止住。如果仍出血,应让医生再作进一步的处理,或上止血药,或进行缝合止血,并口服一些止血药物。

  7、拔牙后要注意保护好血凝块,当天不要漱口,不要用拔牙侧咀嚼食物,不要频繁舔伤口,更勿反复吸吮、吐唾,以免由于口腔内负压的增加而破坏血凝块。手术后两小时才可以吃饭,术后两天的饮食应该是温凉、稀软的。

  8、拔牙后的一周之内,刷牙要特别小心,一定要用柔软的牙刷,不能刷到拔牙处的创口。如果不能保证伤不到创口,拔牙后第一天最好不要刷牙,漱口即可。

  9、拔牙后一周内,不要用生水漱口,防止细菌感染。拔牙后第一天用凉开水漱口,一周内尽量用温开水刷牙漱口,特别是冬天,最好不要冷水漱口,那样影响创口愈合。

  10、拔牙后当日唾液申有少量血液为正常,若有大量血块或出血不止则需及时就诊。拔牙后数小时内。口内唾液轻轻往下咽,千万不要反复往外吐,更不要用舌头舔触创口或反复吮吸,以防止出血。

  温馨提示:了解拔牙后的正确护理步骤,更有利于患者自我护理、缓解疼痛,使创口愈合得更顺利。当拔牙后造成局部肿胀严重疼痛时,应激反应大或有局部感染,甚至引起张口受限,应及时复诊,严格按照正规牙医的处方用药,不要随便自己买药服用。

  【参考文献:《实用拔牙技术》《健康大百科:口腔保健篇》】

拔牙在线咨询

更多

拔牙后长骨刺的话去哪科复诊

拔牙后如果再次出现骨刺,那么可以上口腔外科实施牙槽骨平整术,然后再实施镶牙或者是种牙。需要强调的是建议加强锻炼身体,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1个回答

拔牙后两个月牙龈上有个白硬道(牙龈还没完全长好)

你好;:拔牙后两个月牙龈上有个白硬道,这种情况可能会是拔牙是伤损的牙槽骨碎片,要是松动可以医院直接表面麻醉几下就可以拿掉的。也有可能是拔牙创口彻底恢复过程中骨表面局部高点,可以局麻下整修几下,也很方便。!特别声明日常生活中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

1个回答

拔牙是打麻药会引起脸上长水泡吗

拔牙是打麻药绝不会引来脸长水泡的,可能会是过敏或者是闹肚子或者病毒感染引来。留意歇息,不加班,清淡饮食,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做有氧锻练增加身体抵抗力。可以服食许多抗过敏的药物或者是抗病毒的药物,需要的话可以去当地正规医院皮肤科复诊,诊断然后对症救治。需求注意口腔卫生,多喝水,增加食物中的粗纤维含量。

1个回答

儿童矫正牙齿需要拔牙吗

儿童实施牙齿矫正到底如何需要有拔牙要根据错颌畸形的类型、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面型等综合评价因素来定。以恒牙期牙列拥挤患者为例,如果患者牙齿拥挤程度较重、嘴突,为了排齐牙齿并令得患者的嘴型后缩,就需要有先拔牙。目前患儿的年龄为7十八周岁,行牙齿矫正一般是不需要拔牙的。特别声明注意饮食要清淡,不要吃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1个回答

拔牙与不拔哪个危害大?

智齿是一种正常的身理现象,大多数都是在成年以后才会长出,基本没什么嚼功能,而且还特别容易引来炎症传染,给患者带给极大痛苦,还能反反复复复发,严重干扰正常的培训和生存,采用拔牙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拔去智齿对身体没什么危害,相对来说,不拔的危害要更大。需要强调的是建议加强锻炼身体,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1个回答

拔牙断根还会长吗?

拔牙断根了,应该是绝不会长的,如果牙根不疼的话就可以那么着了,然后在上面镶其他的牙齿,这个应该是用不着郁闷的,你拔牙的时候,牙医就会告诉您你的,拔牙后必须留意,不要吃太硬的东西,多喝些热水,多吃些助消化的流食,留意口腔卫生。需要声明注意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1个回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